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我的公公叫康熙 > 第三百四十二章 银封到了(第一更)

第三百四十二章 银封到了(第一更)(2/3)

热门推荐:
阿哥问道。
    曹寅想了想,道:“官造的宁缎最厚,每一根经线,需用丝三万多缕,是杭绸的三倍……”
    说到这里,他指了指身上补服道:“臣这件衣裳,就是宁缎……”
    九阿哥看了两眼,点了点头。
    宁缎却是比其他料子厚实。
    他的冬吉服、冬礼服,也都是宁缎的。
    “若是在江宁本地设织场,招募千名织工,织西洋绒呢料子,所需抛费大概是多少?”
    九阿哥问道。
    不是不能在其他地方设场,而是没有那么多熟练的织工。
    虽说工艺不同,可是大同小异,学起来也比外头的人快。
    外加上配套的织机工艺,染色工艺都是成熟的,在江宁设新织场,更为便利。
    曹寅露出意外来,他犹豫了一下,道:“奴才当年刚到江南,也叫人留意过西洋料子,那不是丝织物,材料似羊毛,还比羊毛细软,染色也与绸缎不同,恐难织成……”
    九阿哥赞赏的看了曹寅一眼,道:“是羊绒,黑羊身上绒毛……”
    曹寅沉思了片刻,点点头道:“原来如此,怪不得西洋料子,厚的毯子如同羊毛毡,竟是异曲同工;还有轻薄软糯,似绸非绸的,应该也是先织绒线,再织成料子!”
    九阿哥拿了纸笔,随后画了一个圆球,标注出英吉利、法兰西、意大利的大概位置,带了兴奋,跟曹寅道:“他们比大清更往北,需要这些厚料子,咱们造出来,从广东海关出口,卖给他们去……”
    曹寅听了,却是踌躇。
    “九阿哥,若是官造,还是要以进上为主……到时京城也好,蒙古各地也好,怕是需要数量也只高不低。”
    九阿哥蹙眉:“那加大产量呢?”
    曹寅道:“怕是三、五年之内,无力外供;三、五年之后,到底如何,还要请皇上定夺。”
    什么是“内造”?
    不仅是工艺,还是体面。
    市面上不许流通。
    只作皇家专用,这种料子赐下去才彰显皇恩浩荡。
    九阿哥心里算了下经济账,要是归在内务府帐上,采购的价格平平;要是直接划到海关,价格翻上一、两倍,皇父也会有所取舍。
    九阿哥道:“谢曹大人提点,爷记下了。”
    曹寅就是在内务府露个面,京城还有亲朋故旧要走动。
    他这次回京觐见,主要是为了明年南巡之事,因此在京城的日子不多,还要赶回江宁。
    等到曹寅离去,何玉柱才拿了礼单过来。
    是年礼。
    荷包八对,绒花八盒,折扇八柄,银八封。
    这是在常例上翻了一番。
    之前的内务府总管说起来是上下级,实际上也是同僚。
    这次的总管换成了小主子,要是如常例,就慢待了。
    东西都不占地方,随着礼单直接留在内务府衙门。
    等到九阿哥从衙门回来,就直接带到了二所。
    这只是开头。
    明天就是腊月,内务府年礼陆续到了。
    九阿哥忍了得意,终于有些养家糊口的感觉。
    舒舒看着一筐的东西,若有所思。
    九阿哥已经叫何玉柱拿了一封银子打开。
    如今这一封银没有定数,三、五两的也能叫一封,三、五百两的也能叫一封。
    里面装的是几块银饼子,一封正好是一百两。
    九阿哥挑挑眉,还算是满意。
    舒舒已经打开剩下几样。
    荷包极精致,直接走礼都体面。
    绒花绚丽,怪不得深得富察皇后喜爱,看着栩栩如生,比其他饰品样式更丰富。
    至于折扇,倒不是曹寅愚钝,送不合时令的东西,而是这个是江宁名物。
    竹木为扇骨,绫绢为扇面,也是江南的贡品之一。
    看着剩下几样,九阿哥露出不足来:“还以为会有云锦、玄缎这些,正好给你做春装使……”
    舒舒笑着说道:“今年爷就别指望这些了,等咱们搬出去再指望吧……”
    九阿哥随即明白过来。
    这就是住在宫里的不便了,收礼都收得不畅快。
    舒舒让小椿将荷包、绒花、折扇三样登记入库。
    这几样宫里不缺,可是对外走礼却是极体面。
    九阿哥算着日子,道:“汗阿玛的赏银到底什么时候下来?总要在封印前下来吧……”
    按照规矩,京城各衙门腊月二十封印,正月十九开印。
    算是放了个年假。
    他之前盼着那笔银子,现在想着内务府下属的年礼,就没有那么急迫。
    他跟舒舒道:“咱们给岳父岳母的年礼,要不要也预备几封银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