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明末工程师 > 第八百五十一章 献俘

第八百五十一章 献俘(1/2)

    二月初十,李植骑在马上,亲自押着弗朗西斯科从朝阳门进入了京城。x23.更新最快
    朝阳门内,道路上的挤满了看热闹的京城百姓。
    虽然看热闹的人很多,但是百姓们还是让出了宽敞的道路给天津的队伍通行。道路两边的百姓睁着大眼睛看着骑在最前面的镇南伯李老四,看着李老四身后的囚车,看着再后面穿着四爪金龙龙袍的李植,十分激动。
    百姓们偕老带幼,在道路两边议论纷纷,脸上既有对马尼拉同胞不幸的哀伤,又有报仇雪恨的痛快感。
    李老四在最前面骑过起时候,京城的百姓们响起一片叫好声。
    “镇南伯好样的!”
    “镇南伯为我大明百姓报仇了!”
    “镇南伯威武!”
    李老四骑在马上,拱手朝周围的百姓拱手行礼。虽然李老四经历过许多战阵厮杀,但却是第一次作为主角受到京城百姓的拥戴,脸上微微泛红,有些激动。
    等装着弗朗西斯科的囚车经过时候,百姓们顿时骂声一片。
    虽然移居马尼拉的汉人大都是福建、广东人,但那也同样是大明的汉人。弗朗机人,或者按照天津日报所说的西班牙人,野蛮屠杀我大明的汉人,那是人神共愤的。
    京城的百姓们拿地上的碎石头扔向弗朗西斯科的囚车,仿佛要把这个罪魁祸首活活砸死。
    李植看着京城百姓的愤怒样子,若有所思。
    若是在以前,京城百姓对于海外的汉人是没有这么高的认同感的。以前的大明陷于日复一日的内斗中,朝堂上党争伐异,民间豪强横行。再加上建奴时时破关而入,流贼肆虐黄河以南,百姓时刻都有朝不保夕的感觉。自己的小日子尚且危如累卵,哪里有功夫去同情,去声援海外的汉人?
    万历朝,天启朝发生在马尼拉的两次大屠杀,就未曾引起京城百姓的任何情绪。
    然而因为李植的穿越,因为大明国力的不断提高,因为天津体系不断的对外征伐,大明的百姓不再忧虑建奴、流贼之祸,便开始越来越关注海外的世界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明内部各种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在京城仿效天津建立法庭抑制豪强后,百姓们渐渐再不受豪强欺辱,就更加有了主人翁的意识,开始关注李植带头的大明海外拓展。
    如今李植征服了日本,引起京城百姓奔走相告,让百姓们载歌载舞地庆祝。而虎贲军征服吕宋群岛,更是让京城百姓满腹的骄傲。
    我大明的疆域,北通黑水,东抵蓬莱,南达南洋。
    虽然李植并没有从京城招募移民开拓南洋,但京城百姓们相信,以后南洋的沉香、胡椒都会越来越便宜,南洋产出的粮食会平抑大明的物价,让百姓们受益。
    而这种不断的开拓中,百姓们对海外明人的态度也变了。以前大明的百姓视海外明人为逃民,几乎是非吾族类。而如今因为李植领导的官方也在对外开拓,百姓们渐渐将开拓南洋的海外明人看成了先驱者。
    这些先驱者,便是国人海外扩张的探路先锋。
    这种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因为李植的穿越,在大明朝,至少在一镇八省和北直隶、山西、陕西,整个社会风气已经开始变化。几千年来只会向内看,只关注中国内部事务的北方百姓,已经渐渐学会了向外看,开始关注如何拓展海外,创造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任何一个国家,只要在对外的征伐中多次得到利益,就会逐渐变成一个外向型的国家,不断地向外努力。而且会在对外发力的过程中自发地约束自己,降低内部的内耗。
    李植骑在马上,看着激动兴奋的京城百姓,十分欣慰。如果说自己的穿越让天津、山东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算是自己的成绩的话,那将整个大明的文化改变成一个外向型的海洋文化,那就是李植最大的成功。
    京城的百姓们看到李植走了过来,满眼的崇拜拥戴,齐齐跪在了地上。
    “王爷千岁!”
    “王爷千秋!”
    李植在马上朝京城的百姓拱手还礼,又在街道上激起一片叫好声。
    李植行到午门前,那里已经站满了京城百官。
    作为天津郡王,李植亲自来紫禁城献俘,规格自然是极高的。朝堂上的百官全都一身冠服,陪着李植站在午门下面。
    李老四没有穿冠服,李老四作为前线指挥官,亲临第一线擒贼,穿的是戎装。他穿着血红色的天津军服,脚踩皮靴,上身戴着范家庄生产的钢质胸甲,头上戴着凤翅红缨钢盔。
    李植作为后方指挥者,需要运筹帷幄,穿的是四爪金龙常服,头上戴着乌纱帽,脚踩皂靴,看上去十分的尊荣高贵。
    弗朗西斯科被五花大绑,按在众人前面。李植站在弗朗西斯科后面,众人身前,旁边跟着李老四和吕虎。
    李植进入位置后等了五分钟,天子就从皇极殿走到了午门上。
    番子们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