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二十四章 木牛流马 十

第二十四章 木牛流马 十(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而只靠那些守旧派的大臣,大顺一年也就收个两千万两白银,事功派就可以彻底回家睡觉了,根本没有他们存在的舞台了。
    因为没钱,大顺折腾不了,无功可事哪还有什么事功派了?
    事功之臣没了,最后朝堂里从打对对胡,变成打清一色,那这王朝也基本到头了。
    烂成一团泥,慢慢腐朽。
    太子应该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小民,可以在太祖皇帝高举义旗的时候,一起推翻前朝。
    小民,亦可以在新时代威胁到旧的一切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最坚决地站在皇权身边。
    水可载重,亦可覆舟,其精髓,是民本,牧民。民本不是兼相爱交相利,也不是人人不要拔我一毛,也不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不是一回事,因为是要分水和舟的,水非舟,舟亦非水。
    当然这是统治之道上的东西,皇帝觉得自己还有时间,太子应该还能学明白。
    而至于统治之术,利用铁路、长江、黄河、海军、将天下分割成几块,使之在西边的起义不会影响到中原、在东边的暴乱不会越过荆楚,这也是铁路之于皇权的意义。
    最终放在第一条铁路到底应该修到哪,这件事也就可以说的很清楚了。
    黄河决口,是有规律的。
    从宋开始,黄河决口就是在河南、鲁西南这个范围内,反反复复。
    曹县、菏泽、兰考、郓城,就这几个地方,基本上只要决口,肯定就是先把这边冲一冲。
    大顺的百姓读《水浒》读的非常喜欢,但大顺的百姓,其实是不知道什么叫八百里水泊梁山的。
    因为写《水浒》的时候,八百里水泊梁山,真的存在。
    而大顺的百姓看《水浒》的时候,因为漕运,一条大堤出现在黄河北岸,加上明顺以来一直默许的“保北不保南”的保漕运的治水策略,梁山泊的八百里已经成了个传说。
    这个变迁,是现实的统治的选择。
    而于此时的现实之下,真要是黄河北决,大顺会选择让黄河复南吗?
    让黄河在大顺的财税重地泛滥?
    这本身,就是一个和当初为了保漕运而默许的“保北不保南”一样内核的选择。只是形式因为现实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大顺已经开始修一条类似于太行堤之类的东西了,只不过这个太行堤,是在河的南边,而不是北边了。
    “由今之河,无变今之道,虽神禹不能为功。使南河只可迁延日月,无药可治,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
    这基本上已经是大顺这边,在解决了运河问题之后,破开了讳疾忌医的这个伤疤之后,有识之士的共识了。
    只不过,这些有志之士,过于“有识有胆有魄”了,琢磨着有钱的话,不如直接挖一个从北边入海的河道,人工改道得了。反正人力纵不改,河亦必自改之,挖呗。
    大顺吸取宋时教训,并不认为人工挖一条黄河河道,是大顺现在能搞明白的工程。瞎鸡儿挖河,这个风险太大。
    而如皇帝所言,黄河不会闲着没事干决口的。
    大顺在解决了运河漕米问题之后,治河的效率比以前要高。伴随着玉米、高粱等秸秆作物的普及,修堤坝的材料也比以前丰富了。
    所以,皇帝的判断是有道理的。
    即:如果在这种情况下,黄河决口,那么这不是只考虑黄河决口的事。
    而是显而易见地,河南等地,肯定是遇到了大洪灾了。
    小洪灾不至于搞出来黄河决口。
    届时。
    上游是洪涝。
    到了开封菏泽一带,则可能是黄河决口。
    而淮河的洪泽湖问题,大顺也只是凑合着解决了一点点,实际上水位依旧高,淮河上游泄洪还是有问题。
    也就是说,一旦出了这个事,必然是一场波及淮河、安徽、河南、鲁西南、冀南、鲁北等大片地区的大灾。
    按照自古以来的经验,一般来说,河南水灾,一般都会伴随着安徽水灾。而这一次还要考虑黄河决口,还要加上个山东水灾、河北南部水灾。
    中原地区过高的人口密度。
    商品粮产地往中原地区过高难度的运输制约。
    以及河南、荆楚是天下中心,此地若乱,则四周必乱的必然现实。
    还有就是对于“王朝末期被逼着做事的时候,往往吊毛也干不成”的经验。
    陕甘可以垦套、迁西域;闽粤可以下南洋;山西可以走西口;河北胶东可以闯关东;松苏江浙可以有商品粮;四川德祐于都江堰等只要不瞎鸡儿收税一般没事……唯独中原地区,既没有商品粮输入救济、也没有逃亡垦荒的方向,一旦出了事,那就是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