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八五五章 多歧路,今安在 十四

第八五五章 多歧路,今安在 十四(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用锌合金搓出来的金粉是非常好卖的。
    看着零了八碎的,但架不住一些是皇帝专营进内帑的,一些虽然零碎但加起来就多了。
    大顺在印度的进口商品嘛,就那么几样。
    棉花。
    硝石。
    稻米。
    麻绳。
    没了。
    棉花主要用于东北移民的棉袄棉裤,以便把苏北爪哇的长绒棉空出来做布。
    硝石一方面大顺军改后火药需求激增;另一方面,苏北用印度硝石做化肥。
    至于很多故事里,好像印度产上等染料,靛青。
    实则不然,印度现在并不产靛蓝。
    大顺和法国,垄断着此时全世界的靛青染料。
    历史上,直到93年的风暴袭来,革命的思想传遍世界,接受大革命启蒙思想的黑人领袖杜桑起义之前,海地垄断着世界的靛青生产——所以在人参贸易之前,没人会愿意拿整个北美,换欧洲蔗糖产量40、靛青垄断几乎100、后世吃泥饼的海地。
    谷懋法国愿意用一支战列舰舰队来保卫海地,却不可能舍得多派1000兵来印度。
    而大顺之所以此时能和法国一起,垄断着靛青染料,这也算是一种奇葩的巧合吧……
    因为,大顺自诩水德。
    然后就是大顺开国之前那个著名的讽刺笑话:在大顺这群泥腿子眼中,水德不是黑色,竟然是蓝的……“贼以水德,尚蓝”。
    所以,大顺的军装,是蓝的。
    所以,南洋的种植园,尤其是爪哇,成为了和海地并列的靛草产地。
    只不过,巧合的是,在合成染料出现之前,如果工业革命爆发,最适合的普遍染料,恰恰是靛青。
    便宜,且能量产,最适合工业化。
    否则像是胭脂红之类的玩意儿,贵,用在机械棉布上不合适;而槟榔之类的染料,色彩又不是大顺这边喜欢的。
    所以,此时大顺此时在印度的贸易进口商品中,没有靛蓝,因为印度的靛蓝出口,要等着93年的风暴刮起来后,英国人傻眼了、产业链断了,才开始在印度大规模搞靛草。
    反倒是印度的染料原料,是由大顺提供的锡兰槟榔,他们比较喜欢这个色儿。
    以上这些,就是大顺和法国,在面临印度问题时候的不同。
    所以,刘钰从没有用资产阶级的视角和世界观,去和皇帝讲印度的故事。
    因为虽然有资本主义的贸易成分,但这成分只能引起皇帝的兴趣,却还不足以让皇帝下决心搞印度。
    至始至终,刘钰都是站在一个标准的、天子之臣、封建统治阶级的视角,去忽悠皇帝搞印度。
    三个视角。
    老马的【商业资本,在优势的统治地位中,到处都代表着一种劫掠、抢夺的制度】的封建统治者特色理解下的逆练,也就是收税。
    这个不必提。刘钰盐改之前的盐引商、荷兰人之前在爪哇是怎么压糖价的,就叫商业资本优势统治地位下的劫夺制了。
    另外两个,就是棉花和硝石。
    从资本主义的视角看棉花,和从大顺封建统治者的视角看棉花,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的视角,不必提。
    皇帝的视角,在于皇帝不想让华北、中原地区种棉花。
    希望他们多种点粮食,棉花稍微种点可以,自己够用就行,不要把大量的土地都种棉花。
    心里不踏实。
    苏北可以种棉花取利,因为苏北运输方便,而是被皇帝视为“外”,而不是“内”,扔出小农经济这个皇权基本盘之外了。
    真出了事……看出什么事。
    出事了,有海运优势,方便调集粮食赈灾,出不了大事。
    出事了,可以封锁粮食,方便镇压,还是出不了大事。
    中原地区要是被松苏地区传染,不种粮食都跑去种棉花了,无形的手倒是可以调节,但问题是调节需要时间,皇帝怕还么调节完,起义军先把他家祖坟扬了。
    没粮食可是大事。
    尤其是大运河被刘钰掐了,京城漕米是稳住了,可河南等地要是出了大饥荒,运河运米就不能指望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多种粮食吧。
    当然,最好是非核心区,种棉花,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棉花需求。
    这几年,伴随着垦蒙、闯关东等活动,华北地区一些地方,也开始蠢蠢欲动种棉花了,这几年价格走高。
    皇帝希望,刘钰像是对付之前沈阳试种棉花的手段一样,用外来的低价棉花,直接扼杀华北试图种棉花、不好好种粮食的想法——种什么经济作物呀,老老实实种粮食,把烟草、棉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