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八五四章 多歧路,今安在 十三

第八五四章 多歧路,今安在 十三(1/3)

热门推荐:
    杜锋这个人,从个人角度,更像是克莱武。
    杜锋这个锡兰都督,从国家制度角度,更像是杜普莱克斯。
    个人角度,杜锋想的是冒险、封侯、功名、利禄,想从黑龙江畔的边军穷小子,一跃而成为大顺排在前二百的家族。
    国家制度的角度,法王一纸诏书,就能让杜普莱克斯乖乖滚蛋,杜锋也一样,紫禁城的一句话,就能让他回京养老。
    固然,杜锋不懂什么叫历史的进程,也不懂大顺现在拥有的绝佳的外交环境到底是源于刘钰的纵横捭阖,还是源于劳动人民的苦干创造了此时世界贸易的物质现实。
    但是,他跟着刘钰这么久,最基本的商业、资本、贸易的知识,还是了解的。
    所以,杜锋对杜普莱克斯,或者对法兰西这个国家,至少在印度这个地方,还是比英国东印度公司更有共情的。
    至于原因,很简单。
    法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贸易上面临的困境,相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顺只能从法国东印度公司这找到共情。
    简而言之——单纯的商业角度,浑身难受!
    在大致了解大顺和印度之间的贸易问题之前,先要了解几个最基本的数据。
    印度的气候条件,比大顺大多数地方好。
    此时印度拥有耕地,2.78亿比格。1比格,等于三分之二英亩,等于4亩。印度此时拥有耕地,11亿亩。
    此时印度的人口,大约在1亿3500万,到2亿之间。
    印度的棉花种植亩数,比大顺多,而且适宜种植棉花的耕地,比大顺多得多。
    印度大部分地方,比大顺的华北东北地区的亩产高,因为东北地区只能一年一熟,华北地区也刚普及两年三熟,而印度,一年两熟是基操。
    印度的手工业,不比大顺差多少。
    印度的人工费,和大顺半斤八两。
    可能,就因为气候过于均衡,纬度跨度太小物产区别不大,加上民族、宗教等问题,比大顺少了一个大运河时代的南北互补的统一且交流互换密切的国内市场?
    所以,商业贸易难受吗?
    难受。
    太难受了。
    浑身难受。
    法国人能感受的难受,大顺都能感受到。
    英国东印度公司,可以顶着【每100英镑的东方棉布,需要另缴纳68英镑的特别税才能在本国销售(另有3.5的普遍共同关税)】的巨大debuff,每年往英国运输至少75万匹棉布。
    法国国内市场卡的严,加之人参贸易等让法国选择直接买松江布,所以法国东印度公司根本没办法买印度布。
    大顺呢?
    大顺真的就是“很多商人,欲当买办而不能”。
    大顺商人在印度买棉布回大顺销售,那真是嫌爹妈留的遗产多了,钱没处花了。
    可问题是,大顺的棉布,也怼不进印度市场。
    也不是说一点怼不进去,而是相较于庞大的经济总量,怼进去的棉布数量还是少了些。
    在大顺国内实际上掌控着大顺对外贸易的刘钰,此时算是深刻理解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前,英法等帝国主义面对中国的感觉了——货卖不出去啊!
    那么,把印度作为原材料产地,行不行?
    也不行。
    至少,此时此刻,不行。
    还是以棉花为例。
    大顺继承了、或者说抢走了,荷兰人在印度占据的几个城市,名字比较长,但基本都夹在锡兰和孟加拉之间,四五个吧。
    此时印度有四大棉花产地。
    孟买附近的苏拉特棉,不在大顺的影响力范围内,对着阿拉伯海。
    马德拉斯,去殖民化后改名叫金奈,在英国人手里,离大顺的控制区很近。
    孟加拉。不必提。
    博帕尔,后来农药出事那地方,在内陆中心,离海都远,而且在马拉塔人手里。
    大顺的松苏纺织业,是以墨西哥长绒棉为基础的。
    尤其是南通这几年大为畅销的、提升了四倍织布效率的南通大布,必须以长绒棉为原料。
    印度棉绒短,不适合这种宽幅大布。或者说,松苏工业革命的原材料,就是以苏北长绒棉为基础的,大顺此时的技术水平,没能力搓出来以短绒棉为基础的机械纺织。
    松苏纺织业能用的,只有博帕尔地区的上等棉。
    但是博帕尔地区在印度中心,交通不便不说,而且拿不到。
    孟加拉棉的绒,太短。
    马德拉斯的棉绒,更他妈的短。
    在大顺唯一畅销的,是苏拉特棉花。
    因为苏拉特、孟买的棉花,质量虽然不如博帕尔,但是质地柔软,棉绒稍微长一些。
    不适合松苏的大规模的半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