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八二零章 乡约村社 五

第八二零章 乡约村社 五(2/2)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一战刚结束,立刻出了大问题。
    而且,开发淮南所需的资本,真的不是小农所能承担的。
    张謇凭着自己的身份,低价圈地;又募集了大量股金;又挪用了两江总督的公款最终烧了账本不用还钱。
    饶是如此,最终维系公司运转的现金流,也是从农民身上剥来的。
    凭借身份低价圈地之后,再招募百姓做佃农。
    租地之前,要缴纳6个大洋的抵押金,这钱是不给利息的。而租的地,也是荒地。
    其实就是无息贷款,只是放贷人是小农,而公司提供的只是一片当初低价圈占的荒地。
    基本上,是靠着大量能交得起六块大洋的小农,“非法集资”搞的无息贷款、免费的劳动力,才堪堪维系了垦区的发展。
    最后也因为和稀泥的租佃制,导致改良棉种的构想,在他去世后全面倒退,租佃制加小农,连个改良棉种都折腾了三十年。
    纵然此时和那时不同,资本充足,本身就是帝国主义而不是被帝国主义商品冲击,使得淮南圈地区的发展相当迅速。
    但这些都只是对大顺的新兴资产阶级有利的条件。
    对这种乡约村社而言,这些有利的条件没意义,可前期建设投入的钱还是要花,总不能从天上掉下来。
    其实赵立本的二弟所发的这些牢骚不满,总结起来就是个很简单的事。
    要么,不融入改革后的江苏体系。
    要么,融入进去。
    而选择融入,不是搞成桃花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就是个很简单的“原始积累”问题。
    别的圈地区的资本,原始积累,是从海上、贸易、抢劫、走私、垄断盐吸五省血等来的。
    他们没有这个条件。
    又不肯简单的男耕女织最低限度地维持原始生活,还想着“富而后教”,让百姓富起来。
    那这原始积累,初始资本,从哪出?
    靠小农手里的五十亩地,就算年年风调雨顺,没有水旱蝗灾,多久能攒一台铁轮纺织机?
    当然,这种事,是以整个村社的视角来看的。
    而于个人来说,赵立本听完弟弟的诉苦,就不觉得是个问题。
    因为,他从金矿暴动中跑了出来,带回了金子,洗白了身份。
    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第一桶金。
    并赶在了这个变革时代的当口,基本上完成了阶级跃升。
    如何完成阶级跃升,前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的《施润泽滩阙遇友》故事里,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买了左近一所大房居住,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这就是完成了阶级跃迁了。
    但这个过程嘛,前面倒也说的明白:好人有好报,挖坑的时候,挖出来一包金银,约有千金之数。遂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从小生产者跃升为资本家了。
    当然,这是大明的幻想故事。
    大顺的故事,则基本上是反的。拿到第一桶金的,不是海贼,就是走私贩子,没几个好鸟。
    最低级的也是赵立本这样的,组织暴动偷出来金子。
    不过如今这些改革地区的风气就是如此,英雄莫问出处、资本莫问来路,赵立本可不念叨那些乡约道德。
    遂将自己得了钱的事,告诉了媳妇和弟弟,只说让他们不要声张。
    “过几日,我将钱分开,留下给你们。我自带些钱,去高浪埠找三儿。若找得到,等我回来,咱们一同去关东,置些空地,弄些牛马,去那边种豆,过好日子。”
    “若我回不来,亦或者路上出了事,你自带着你嫂子,离了这里。我看这地方,不是什么好地方,这钱又买不得土地,留在此地何用?我那边也有些过命交情的朋友,到时候自说给你们详细去处。”
    “当初我犯了事,要不是三儿把自己卖了,凑得几两银子,只怕我也见不到你们了。我虽不曾学过乡约,可这道理也用不得别人教,无论生死,我得去一趟高浪埠。”
    他这样说着。
    赵立本的弟弟心里猛然闪过一念,或是平日里听的多了,心道:哥不曾学过,可天生就知道这般道理,这不就是圣堂先生说的圣学里的“良知”吗?
    又想,若论起来,三儿当初卖了自己,去锡兰,也是因为长嫂如母养他长大。他也不曾学过圣学道理,这不也是“不虑自知的良知”吗?
    这么一瞬间,他倒是对圣堂里先生们讲的良知、悟了,有了那么一丝玄妙的体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