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八零八章 上国心态 六

第八零八章 上国心态 六(1/3)

    孟松麓转述了其学派的标准答案。
    然后就指着眼前刚刚竣工的从阜宁到南通的运河,说道:“自古以来,未曾有开河而不伤民者。”
    “而这条河,一举四得,却不伤民,皆赖闲民之力。”
    虽然说,他们学派的复古授田尝试,被这几年的大基建搞得很狼狈,但孟松麓还是对这条运河赞许有加,承认这是一条基本不伤民的运河。
    权哲身沿途北上,也能感受到这条河的好处。
    这条贯穿淮河人工河道与长江的运河,绵延数百里,南北纵横。
    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条东西向的分支。
    将整个淮河,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方格。
    这些方格,既可以灌溉,也可以通船。从工商业的角度,航运和棉花灌溉,都是这条河的好处,也是垦荒的那些人愿意出钱修的原因。
    但在工商业之外的好处,终究还是从苏北到长江的百万百姓也得到了实惠。
    这条河是沿着过去的范公堤修的。
    西边是河。
    挖出来的泥土,堆积在原本的范公堤上,形成了高高的堤坝。
    堤坝上,二期工程还要借助堤坝,在范公堤上修一条有厚路基的路。
    虽然海岸不断东移,范公堤已经没有之前那么大的价值了。
    但是,作为海潮的第二道防线,这条靠着运河的泥土堆积起来的新堤,还是给了数百万人口极大的安全感。
    即便是遇到数百年一遇的大潮灾,运河土堆积起来的加固的范公堤,也能确保潮水到此为止。
    无论怎么看,修运河都是没错的。
    哪怕,那些资本出钱修这条河的目的,压根没考虑二道海潮、内部阻水等民生问题。
    但结果在这摆着,确实使得百姓受益。
    而且这条河也算是江苏一系列改革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算是真正贯彻了“募役法”的改革。
    对这条河,孟松麓不吝溢美之词的。
    “此河既通,不提棉花豆饼小麦的运输。”
    “只说资本沿河北上,河流两岸,皆可得兴国公所言的工商之利。织机下乡,棉纱下乡,两岸百姓的生活,十年之后,亦可与南通周边看齐了。”
    “哪怕是我们的乡约村社,也可受益。”
    “但是……”
    溢美之余,孟松麓很自然地话锋一转。
    “但是,如齐可得鱼盐之利;秦若学齐,便是刻舟求剑了。”
    “是以习斋先生,才要讲实学。将欲动而立功者,不可不知天文、地理、舆情等等。知此学问,方知何事可做,何事不能做。”
    “我言,欲富,先挖河、修水利,此正道也。”
    “然而,闲民在此、与闲民在彼,这又不同。闲民事,江苏可以这样做,别处未必可行。”
    “鹿庵兄还是要得其意,而不该学其形。”
    “秉实学,知地理、经济,然后方可救世济民。”
    “上国之大,西抵黄沙、东延沧海。各处之不同,非朝鲜一国所能比。”
    “圣人云,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而改之。”
    “然于鹿庵兄,此番上国求学,当择适者而从之。江苏之善,于江苏为善,为别处为恶。此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此间道理,又非要知本土国情地理,懂经济学问,方可分辨何等可用、何等不可用。”
    “又如本派对闲民的看法,自然正确。”
    “但,为政者,难在如何控制闲民而不伤,如何不使闲民多且无业而致乱。”
    “既为士大夫,当平治天下。”
    “闲民不堕,亦不应被暴惩。这是理。”
    “而如何让闲民不至于出问题、又如何保证百姓生计。这是政。”
    “理与政之间,便要靠实学经济学问,否则便是空谈。”
    权哲身深以为然,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连声称谢。
    孟松麓的话说的足够明白了。
    闲民这个群体,是要被正名的,就像是商人,也是需要被正名的。
    但正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说,把土地兼并,无限制造闲民,就是合理的;从而再推出土地兼并就是合理的。
    或者说,商人是合理的,那么就可以推出来,啥也不管,让商人可劲儿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囤积土地,就是合理的。
    这就是真正的士大夫要面对的问题。
    不能一味地觉得,闲民出现就不对。
    但也不能觉得,闲民出现对,就啥也不管。
    只是,怎么管,刘钰的一些做法,给了这些人一个新的思路。
    倒不是镇压之类的手段,那谁都会。
    而是通过种种奇怪的改革,使得江苏一省的买已有耕地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