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七五三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 一

第七五三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 一(1/3)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
    刘钰来淮南不是巡查垦荒,而是来查办私盐案的消息,一经传出,和垦荒公司有争执的场商,顿时就慌了。
    因为……阜宁也在黄河南边,距离这边并不远。
    他们知道刘钰是真敢杀人的,而且会“网罗罪名”去杀人。
    虽然那些煮盐的灶户、灶丁还在外面斗争,而这些场商却已经准备投降了。
    只要他们投降,剩下的事就好办了。
    或者说,剩下的事,至少理论上可以算作“依法办案”了。
    也就是说,只要这些场商选择了投降,那么刘钰理论上就可以出动军队了。
    这里面的纠葛,就要从大宋建炎二年扒黄河大堤开始,再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建立了严苛的灶户制度,再到商品经济发展这种严苛的人身控制制度撑不住了说起了。
    范仲淹修范公堤,不会闲着没事干,在距离大海百余里的地方修。
    黄河南迁,海岸线不断东移,这是整个的地理大背景。
    然后还需要知道两个背景。
    第一:淮南煮盐,不是用海水,而是用淤泥地的盐。靠的是大海海潮上涨,盐润土地,再把土地里的盐用草灰富集,用水溶化再煮。
    第二:这些草荡,不是耕地,所有灶户都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这两个背景之下,有些事的出现几乎就是必然的。
    明朝前期,控制力还算不错,灶户作为国家的“佃户”,煮盐。
    每个灶户都有自己的草场——他们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和耕地不一样,这些煮盐地的所有权是归属朝廷的。
    海岸线不断东移,能够煮盐的淤土也不断东移,浸润泥滩的海潮,在明朝开国时候使使劲儿能冲到范公堤,而现在除非有风暴潮天灾,否则得多大的劲儿能冲一百多里?
    所以,明朝的灶户体制下,不谈什么小生产者是生产力低下之类,只说最基本的东西。
    海岸不断东迁,需要一个强力的政府,每隔一段时间考察海岸东迁的情况,然后将灶户也一并东迁,重新划分煮盐的燃料草场。
    比如说,甲这个灶户,这几年发现,自己场内的淤土已经没办法煮盐了。而海岸不断东迁,东边也长出来荒草芦苇地了。
    要注意,如果这时候,甲这个灶户不经朝廷允许,就去东边煮盐,这叫“私煎”,是私盐,是犯罪。
    那么,这就需要一个非常强力的中央政府、以及一个非常强力的基层官僚机构,通过每隔几年一次的统计,由朝廷的核算部门重新划定每一个盐户的迁徙。
    所以……所以,这一套东西,是必然要崩的。
    大明要是有这样的行政能力,别说一个萨尔浒了,二十场萨尔浒也打得起。
    因为没有这样的行政能力,而盐又是国家运转所必须维持的。
    这种情况下,商人阶层就会必然出现,由商人组织盐的生产。
    换句话说,就是由商人的资本,消灭小盐户小生产制度,虽然生产力上没有革新技术,但调整后的生产关系是可以维系盐的产量的。
    由商人的逐利性,战胜了朝廷统计和分配的滞后性。
    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个“其实不合法、但实际上大家都默认其合法”的特殊群体。
    比如说,海岸东移,在朝廷盐户草荡范围之外的一些草场,这里其实比被海岸线甩在身后的原来盐场更适合煮盐。
    那么,商人出资,承包这一片草荡,然后他们煮盐生产。
    每隔一段时间,朝廷这边考察盐场,需要“升荡”——也就是,将原本非盐户草荡而无主草荡,升格为有煮盐价值、并且课税价值的草荡——的时候,盐商会非常主动的缴税。
    因为,如果他们不交税,那么他们就是搞私盐。
    而如果他们交了税……要搞私盐,一定不能全搞私盐,那是没事找事作死。必须要有官盐生产许可,至于私下里搞多少私煎,这就叫掺在一起浑水摸鱼,最是难查。
    这种事,其实地方官和上面都已经默许了。
    因为小盐户太容易破产了,生产能力也真的太低下了,年年有逃亡的,年年还得到处找人来补。
    一方面,是天灾。
    另一方面,是盐引制导致盐商对这些小户的压榨。
    最后就是朝廷的不作为,理论上,朝廷有义务为这些盐户提供生产物资、提供贷款的。但是,万里四十五年的盐引制改革后,实际上连煮盐的盘铁,都是商人在搞……
    有些东西,就是这样,一旦开了口子,后续几乎就是崩塌式的溃烂。
    这种模式,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盐引制出现的翻版:
    原来的运输模式,是朝廷——一个个小盐商。原来的生产模式,是朝廷——一个个小盐户。
    而伴随着盐引制出现的,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