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七四九章 皇帝眼里的改革

第七四九章 皇帝眼里的改革(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朝廷手里只有点粮食,但粮食也不多,而且一点盐都没有。
    在白银货币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前提下,朝廷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白银能够在想花的时候,快速且大宗地花出去,立刻换取朝廷急需的各种实物。
    即,大顺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打通“钱——物资”的快速转换。不能重蹈大明的覆辙,有钱有时候也买不到急需的东西。
    也就是说,大顺必须保证市面上,存在足够的流通的现货,且是大宗的。
    在必要的时候,朝廷用钱能确保立刻买到这些大宗的现货。
    这些流通的现货必须是流通的,但又不会对内部造成巨大冲击的。
    那么,这就需要一个蓄水池。
    这个蓄水池,就是日本、朝鲜、南洋,以及一些再加工产品。
    必要的时候,朝廷可以把通往那些蓄水池的水管,换个地方即可。
    比如,刘钰在淮河事件上的操作。
    本质就是动用了白银,买走了辽东、虾夷、南洋等地市场化的、非小农的大型种植园和农场的粗粮,很多粗粮是用来酿酒卖的,所以有充足的现货。
    并且,如果一旦本国缺粮,大顺的海军可以迅速动员,以日本和南洋市场为主的虾夷农场、南洋稻米种植园的粮食,快速运回国内。至于日本和南洋缺粮,反正影响不到皇帝的统治。
    大顺解决了“白银和物资”快速转换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皇权的力量,加强了统治。
    如果不想退回前朝前期的“实物税”,那么怎么保证钱能买到东西就是大顺统治下去的精髓。
    要么,退回白银货币化之前的收实物税,加大百姓徭役、运输、损耗。
    确保朝廷手里始终有粮食、有盐、有布匹。
    要么,认定无法往回退,那就确保大宗物资能买到。
    确保朝廷手里有钱、有海军,就等于朝廷手里有粮食、有盐、有布匹。
    从刘钰跃上大顺的决策层开始,实际上大顺皇帝李淦,花了二十年时间,搞明白了一件事。
    而这件事,用一句话就能概括。
    皇帝花了二十年时间,弄明白了:哦,原来钱不是财富啊,粮食大米食盐铁器耕牛布匹才是财富啊。
    看上去,好像挺搞笑的,皇帝花了二十年时间,就琢磨出来个这?
    但实际上,这并不好笑。
    中华帝国从大明成化二十三年,丘浚上疏认为使用白银等于国家放弃铸币权、等同于把铸币权让给商人;再到隆庆元年正式白银货币化和税收白银化;再到大顺主动海外贸易白银涌入……摸索了整整二百年时间,终于想明白了和之前征收实物税的时代截然不同了。
    也终于回过味儿来了。
    而等着皇帝回过来味儿之后,再回头看看这些年改革的方向,皇帝终于融会贯通,用他自己的理解、或者说他自认为是有效的一套逻辑,来理解这一切的改革。
    比如盐场改革。
    皇帝支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盐场方便管理,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只需要一小队士兵、三五个狱吏,就能完全接管这些大盐场,保证盐的生产。
    或者说,保证朝廷手里有盐。
    而淮南盐的小生产者模式……同样是100万石的产量,是控制一个大盐场容易?还是控制七八万小生产者的盐户容易?
    再比如那些在虾夷、东北、南洋办农场种植园的。
    如果朝廷急需100万石粮食的时候,是从这些大农场大种植园搞比较容易?还是从100万小农手里征收100万石粮食容易?
    皇帝盘算了一下,如今他手里握着的、算作必要时候朝廷能够掌控的力量,比起二十年前可多太多了。
    他手里,多出来一个可以一次性赖账不还的银行,里面存着上千万两的白银,必要的时候直接抢。虽然这么玩只能用一次,但或许足够救命、翻盘。
    多出来两个商品粮基地,必要的时候直接强制征调,保证大顺遇到大规模灾荒,可以迅速征集粮食——可以用钱,如果没钱,那就直接用枪。
    多出来一个扶植起来的财阀模式的运输公司,必要的时候直接强制征调,保证钱能买到物资、物资能运到地方。
    现在,就差一个产盐基地了。这个产盐基地必须是密集的、集中的、人少的、方便接管的。必要的时候,必须能保证每年两三亿斤的产量。
    在一切平稳、一切顺利的时候,朝廷只要有钱就够了。
    然而一旦出事,钱不管用、或者没有钱可用的时候,他可以让舰炮、大炮、火枪去把这些东西控制起来。
    皇帝这二十年,总结出来两个道理。
    第一个:大顺的十亿亩土地,是士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