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七三零章 修补者的绝望 中

第七三零章 修补者的绝望 中(1/3)

    两淮盐政使说的这桩公案,一杆子打到了前朝万历四十几年。
    而这桩公案,其实就是大顺盐政改革的源头。也就是两淮盐政使说的“当初是饮鸩止渴,但不饮不行”。
    也算是两淮盐政使心态崩了的那种类似于信仰、理想和现实出现了巨大冲突之后的信仰近乎崩塌的来源。
    大体就是,当时私盐横行,甚至于一些行盐官,认为私盐畅销,利于百姓。
    其实,这个单从道理上讲,是真的难以反驳的。
    不管是儒家的仁义道德。
    还是刘钰在欧洲那边鼓吹为了开门的自由贸易理论。
    都没法反驳。
    道理对不对?
    太对了。
    理论上,朝廷废弃盐税、废弃盐铁专营,全面的私有化、市场化,走私不再是走私,那么私盐也就不再是私盐。
    那么,基本上按说就能推出来一个结论:盐会降价。有利百姓。
    道理好像是对的。
    但现实不是完美道理运行下的世界。
    也没有一个无需考虑国防、赈灾、水利、教育、政府运转的完美世界。
    这件事吧,其实就类似于英国的茶税问题。
    英国茶税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增收窗户税弥补。大明废掉盐税,能收明白窗户税?没钱直接等死?
    当时当地各地的一些行盐官,是有大义加身的,所以有此大义,是真敢怼的一引官盐都入不了管辖地的。
    大义有没有用?
    有用。太有用了。
    有用到私盐贩子也觉得,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是有减轻百姓负担这个大义在身的。
    有用到查办私盐的底层官吏,面对私盐贩子的时候,内心也会先矮三分,觉得自己做的不对。
    历史上,这种心态从明末一直延续到18世纪初,以至于很多地方确实就是在心理上对私盐贩子矮一头。
    心理上先认为错在自己、自己理亏。
    这种心态非常好理解,而且屡见不鲜,久后亦多常见。
    明确来说,就是意识形态层面彻底崩了。
    这种事,不能诛心地去讲,说是行盐官一定是中饱私囊,收了私盐贩子的钱、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三七分成之类的。
    虽然大部分确实是,但毕竟波士顿倾茶不也是开国之始、喜迎荷兰入主伦敦削弱王权也是光荣革命嘛。
    不能诛心,便可以假装这就是萌芽意识的觉醒。
    断章取义地讲,这都快进到古典自由派经济学了,这不算的话,那什么样才算?
    只不过,觉醒的下一步,应该是起兵摁着皇帝的脑袋立出大宪敢不同意就绞架伺候、镇压明末农民大起义吊死所有的农民起义军屠尽所有破产小农、北伐鞑虏。
    结果三件事,一件都没干。
    真就是烂泥扶不上墙,当不了统治阶级。
    在这个大背景下,大明应天府治中袁世振被扔出来出来整理两淮盐政,解决已久的问题。
    盐政崩坏,表面上看,是盐引太多,盐不够,生产似乎不足。
    这盐引,其实有点类似于“国债”、“债券”,只不过朝廷是用盐税来还,这也很正常,欧洲各国这时候发国债也是用税收什么的做抵押。
    只不过,兑付无力。
    这是开国时候的胎里病,中央财政不足,治不了。
    只能不断“借贷”、“超发纸币”,维系生计。
    加之藩王搞盐引、豪族权贵搞盐引、挂靠、入股、三百斤的引敢运三万斤等等等等……
    这个就非常好理解,虽然说明太祖当初说,任何人不得破坏盐政,否则杖一百。但。
    就不提后来皇帝带着藩王自己违反,胡乱分盐引之利,崩解国防动员体制。
    就说仿佛刘钰这样级别的官员,找个白手套去弄盐,手里拿着三百斤的引,装了三万斤,报上后台名号,当地官员还能真管呀?
    万历四十五年,一些商人手里的盐引,要兑付支取,可能都要排到他妈西历1644年了。
    前朝中央集权崩溃,管辖无力,民间的“商业氛围”,极为浓厚。
    投机、倒把、囤积、期货,那简直是玩出来花了。
    好比你是个负责销售运输盐的商人,你拿到了盐引,到了盐场,发现没盐。
    算算时间,哦,你想拿到盐啊,那等两年后吧。或者,你要着急,你在淮北取三分之一、去淮南取三分之一、去长芦取六分之一、去福建取六分之一。
    这时候你咋办?
    资本又不足,这两年根本等不起。去淮北淮南长芦福建走一圈,路费比盐引还贵。
    这时候,有垄断大资本找到你,说兄弟,你这盐引卖给我吧,我这有明天就能取盐的盐引。你这个盐引,60两银子卖我;我这个明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