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八八章 最后的盐改配套政策

第六八八章 最后的盐改配套政策(1/3)

热门推荐:
    这些学生抵达后不久,朝廷那边也下了令,刘钰拿着朝廷的命令,去了松江府大营,合符之后,借调了一部分工兵。
    汇合了这批学生,便先叫军官带着这批人过长江北上。
    松江府这边,朝廷为修淮河准备的各种后勤物资,也都开始堆积。
    配上这边为修淮河调集的举国之力的物资银钱工具米粮,再看那些去测绘的学生,怎么看,似乎那些人都是为修淮河准备的。
    实则不然。
    真要是修淮河,现在才开始测绘,那就真成了屎顶着门儿了才去找厕所,哪里来得及?
    实际上,这些测绘的学生,也是为盐政改革的后续做准备的。
    或者说,是这场从小淮海打到全天下的盐政运河改革的最后一个配套改革。
    皇帝已经允了刘钰的一些建议。
    这些测绘学生,是去测荒滩、垦地的。
    皇帝要对淮南苏北地区下黑手,让刘钰去干脏活,郑伯克段,引诱士绅贪污修河粮款。
    原本的土地要重分,还要移大约三五万户的朝廷这边的新获得良家子身份的基本盘自耕农。
    剩下的,则同意刘钰的意见,效虾夷故事,仿西夷之法,要搞公司圈地垦殖。
    这是大顺“畿内”唯一适合圈地运动的地方,因为很多地方小农无法种地,有大片空地和煮盐用的草地林地。
    这也算是大明留给大顺的优良遗产。
    要是真按照徐光启的美好愿望搞晒盐法改革,恐怕现在这些草场林地早就成垦田了,哪还能圈地而不伤小农。
    更不会让这里的小农愿意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于一亩林草地半两银子不到的价格,就有出售给垦荒公司的意愿。
    万幸前朝没用徐光启的盐政改革建议,而是坚持盐户煮盐制,否则还真不好弄。
    之所以说这是大顺盐政改革的一部分,因为垦荒公司需要资本,需要大量的流动的资本入股。
    如此,才能将苏北的上百万亩荒地开发起来。历史上张骞牵头的垦荒公司,各家一共计划要圈627万亩土地,此时大顺这边估计能圈的土地,也得在400万亩左右。
    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经营,不是地主收租的模式。
    而必然是做苏南的经济附庸。
    苏南要榨油、苏北种油菜;苏南要纺织、苏北种棉花;苏南要榨糖、苏北种甜菜;苏南缺粮食、苏北种大米。
    依靠土地作物商品化,赚取利润,通过雇佣劳工的方式进行劳作。
    要改良土地、要修海堤、要修水渠等等,这都需要巨量的资本投入,毕竟400万亩土地不是小数目。
    盐政改革,废掉两淮盐商,他们的钱总得去个地方吧?
    海贸是别想了,他们挤不进去。
    一旦刘钰的几招重拳彻底废掉了两淮盐商,那么他们的资本就会寻找地方。
    而那时候,这400万亩土地的开发资本,就可以保证充足了。
    刘钰是要消灭两淮盐商,又不是要消灭他们的资本和他们的人。
    这玩意儿,用来卖盐行贿,那就是反动的、退步的。
    投资工商垦殖,那就是可以接纳的摇身一变的进步力量了。
    当然,实际上这一次计划要圈的地,看上去将来的经营方向挺多,但实际上都是理论上的。真正有意义的选择,也就是种棉花。
    种甜菜榨糖,能被台湾南洋的甘蔗,打的妈都不认识。
    种油菜榨油,能被南洋引入的油棕,打的爹都不认识。
    唯独棉花,是有意义的。
    而棉花有意义的前提,又是欧洲非洲美洲市场的开拓。
    如此才能形成:投资垦殖、赚了钱、继续投资垦殖的正循环。
    而这,又和松江府这边的海外贸易息息相关。
    为此,在刘钰离开松江府过江去苏北主持引蛇出洞计划之前,刘钰还特意抽出时间会见了一下荷兰的jjvout≈ap;sons走私集团派来的技术代表。
    技术代表向刘钰展示了一下他们计划中专门向英国和北美走私的英国棉布的模范样品。
    刘钰抖了抖这几匹英国的棉布,抻了抻布料,拿出火柴点燃之后,一股浓浓的仿佛烧头发的蛋白质的臭味。
    荷兰走私集团的技术代表看到刘钰娴熟的动作,笑道:“公爵大人,如您所见,英国此时并没有纯棉布。他们新实行的《曼彻斯特法案》也只是规定,允许混纺棉纺织品,并未解除棉布禁令。本国的棉布依旧征收每码3便士的棉布奢侈税。”
    “他们的棉布,由羊毛、亚麻和棉花混纺而成。实际上,他们的纺纱能力很差,如果不以羊毛和亚麻来掺入其中,无法保证棉布的结实,因此他们无法和贵国以及印度的纯棉布竞争。”
    “贵国的工匠水准,是地球人都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