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七零章 照旧

第六七零章 照旧(1/3)

热门推荐:
    那么,在这个前提之下,怎么才能让“盐商从业的标准提高”,从而达到“以票盐之名、行纲盐之实”的地步呢?
    吴敬梓又道:“盐改之方向,无非是放开盐引,让小商人入场。那么,盐改本身是天下悠悠之口,早晚要动的。”
    “要做的,就是变而不变。”
    “所谓变,是让天下那些说要盐改的人,无话可说,确实改了。”
    “所谓不变,就是到最后控制盐的人,还是郑兄这样的人,实则没改。”
    “这‘变而不变’的关键,郑兄可知在哪?”
    郑玉绪已经隐隐约约地触摸到了那层关键,但却一时间找不到发力点。
    他已经认可了吴敬梓的思路,思路肯定没错,这个思路很新奇,但非常有效。
    关键就在于,怎么把这个思路,变成现实?
    他起身冲着吴敬梓作揖,恳切道:“还请赐教!”
    吴敬梓道:“其中关键,就在楚北、皖西、江西等远地。”
    “这票盐改革的呼声,已经沸沸扬扬,想来郑兄也多读这些文章。只是……”
    说到这,吴敬梓带了些嘲讽地笑了一笑。
    “只是松江府的那群人没有跟着呐喊,他们在忙着赚钱。如果那些人入场,就定会指出这些改革说法里的一个重要漏洞——小盐商,是否有资本、有能力,将盐运往更远的皖南、楚北?”
    “如果票盐法,是只要给钱拿票,就能到处卖,是否会造成靠近盐场附近的盐泛滥、而远离盐场的地方无人起运?”
    “如果票法再配合纲法,分为不同的盐区,甲地票不能在乙地卖,那么这和纲盐又有什么区别?无非原本是每年收税的时候给钱,现在是卖票的时候给钱,郑兄难道不能直接把票全买了?”
    “如果不分引地盐区,只要是淮北盐场的覆盖范围就可以随便卖,那么谁愿意去远的地方?小资本小散商是否有那等财力,去皖南楚北?”
    “若不能覆盖盐区偏远之处,岂不仍是私盐横行?”
    “朝廷要的,是打击私盐。但显然,这样只是打击了江苏河南的私盐,却加重了江西、湖北、安徽的私盐。此其一也。”
    “其二,小商人入场,就不提是否有资本转运到湖北皖西等远处,只说他们三五百斤一引,怎么查?是不是比大船更容易携私?”
    “这么改,只能让江苏河南皖东的私盐收敛,却无法触及到私盐真正泛滥的湖北、江西。”
    正所谓,打蛇打七寸。
    吴敬梓的这番话,正打在了朝廷盐政改革的七寸之上。
    如果拿百姓说事,那么,完全市场化的盐改,能否惠及到偏远地区?
    商人求利,怎么保证商人去买盐业概念里偏远地区的盐票?
    如果不拿百姓说事,别扯大旗,谈实在的,谈盐税、谈私盐。
    那么,这么改,等于是两淮直接放弃了江西、湖北、皖西的官盐市场,彻底扔给了私盐。
    这里面是这么个道理:小商人,是无力承担盐业概念上偏远地区的销售所需的资本的。
    按照那些人嗷嗷叫的盐政改革方案,整个淮北覆盖的四五十州县府,都算作“淮北销售区”。
    最低300斤,就能入场。
    入场买票,就能在整个淮北销售区售卖。
    确实,立竿见影,两淮地区的私盐可以瞬间绝迹。
    但远处呢?
    完美市场条件下,理论上,只要利润够,那么一定会有人去卖的。
    但问题就在这个“完美市场条件”是否存在?
    散商买的官盐,运转到湖北,周转多久?资本是否充足?利润几何?
    私盐本来就存在,私盐在那卖,卖不出去官盐,收不回本,是否还会再去?
    这个时代和后世最大的区别,就恰恰在这个运输成本、周转周期上。
    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搞盐纲法、搞窝商的另一个目的,是集体运输,方便查走私。
    现在搞小商人入场,三百斤一船、五百斤一船,今天走、明天走,这走私不得走飞了?
    查的过来吗?
    大顺的官员不懂太多的经济学术语,可不代表他们不明白。
    这一次盐政改革的思路,是标准的市场竞争思路。
    列出的优点,一共四条。
    其利一:票商少费,则盐价日贱,贱则可胜私。
    其利二:票商携本二来,先税后盐,再无欠税之弊。
    其利三:票商量力而行,即便资本无多,亦准其贩运,则广生民间生计。
    其利四:商贾各自竞争,恐人之不买己货,固其盐必洁白,以质取胜,百姓得利。
    即,只要放开市场化经营,那么不但老百姓吃的盐越来越便宜,而且在充分竞争之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