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

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    两淮地区晒盐法,有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因为黄河入海的缘故,使得这里的海水比别处“淡”。
    比别处淡,想要晒盐就不容易。但实际上,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淋卤。
    既然没有技术问题,这种大公司投资、挤垮那些小盐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大公司,可以采用一些新技术。
    苏北地区本来就有用风车提盐水的手段,但是随着后来一步步往小农退,连煮盐也往小农退,宋时就有的苏北风车已经基本见不到了。
    现在大顺已经可以做出蒸汽机了,不敢也不能往纺织业上用,那完全可以用在这些对传统小农经济冲击不大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盐场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
    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煮盐的人逃亡,朝廷每年都要花钱招募,给一些股本,让他们来干。
    但往往,干不几年,就被盐商盘剥的吊毛没有了。除了逃亡,还能怎么办呢?
    这和传统土地小农不同,传统土地小农,朝廷这边担心影响他们的生计。
    但对煮盐来说,则是要面对不断有人跑路的情况。
    这几年其实更加严重,伴随着下南洋在黄淮地区展开,而劝君莫要下南洋的感叹还没有流传开,大量的盐户是偷着往南洋跑的。
    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需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小民”生计。
    反倒是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手段,上演一幕“大工场挤垮了个人手工业、使得他们沦为赤贫的无产者”的过程。
    恰好,能够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的蒸汽机等,又不是私人小户能够买得起、用得起的。
    同时,作为大公司,可以多生产一些存量,只要朝廷监管到位。
    相对分散的小户来说,大公司,如同松江府的那些垄断集团一样,其实更容易被监管。
    朝廷定出的卖盐价,理论上是有利润的。只是那些小盐户一方面要靠薪柴煮盐增加成本、一方面又饱受盐商“收盐压价、买柴涨价”的盘剥,是以难以赚钱。
    所以,如果能够实行改革,既可以保证承办的公司有利可图,又可以压低两淮盐的价格,从而驱赶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问题。
    同时,既然朝廷要改革,要从盐引盐纲法,改革成盐票法。
    那么,按票纳税,也可以达成盐业生产后朝廷的目标:收税。
    大公司是可以压低成本的,而晒盐又是需要场地的,所以私盐只能选择继续煮,比较隐秘嘛,这又是必然无法竞争过采取了新技术的大公司的。
    要么破产,去南洋种植园。
    要么破产,去盐场当雇工。
    要么破产,去要饭。
    没有第四条路可走。
    朝廷要做的,就两件事:检查盐的质量、按照盐的数量收税。
    除了这些和盐业直接有关的因素外,刘钰还说了其余一个和盐业似乎关系不大的好处,或者说是规划。
    切入点玻璃生产,而之所以由此切入,因为这几年玻璃生产也是朝廷的重要税源了。
    玻璃生产考虑要先考虑市场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玻璃的销量年年提升。玻璃这玩意儿运输起来,比瓷器还麻烦,经不起海上的风波巨浪。
    所以,最好是在苏南地区直接投产一些玻璃生产厂。
    朝廷是支持玻璃产业发展的,因为每块玻璃出厂之前,就会缴税。
    而且,朝廷控制着处在北边的、科学院承办的新式的制碱厂。
    从源头上控制了玻璃产业的上游原料,这就使得玻璃业虽然是商人经营的,但却没有逃税的空间——多少碱,对应多少玻璃,这和盐业之前根据柴禾数量来推断是否有私盐,是一样的道理。
    玻璃制造,又需要大量的煤,或者烧柴也行。
    苏南地区的柴价很贵,人口众多,那里又没有大煤矿,城市化率相对别处又高,柴价自然贵。
    除了玻璃制造业,苏南地区的一些新兴产业,也都开始使用蒸汽机。比如锯木、造船等等。
    如果能够让淮北晒盐也采用蒸汽机提卤,那么构建一个以连云港为中心的煤业港口的条件就已经成熟了。
    淮北地区是有煤的,尤其是距离连云港不是太远的徐州地区、枣庄地区,都是有煤的。
    那里的煤,又恰恰可以使用到蒸汽机——因为黄河改道的缘故,使得宋之前的一些煤矿,都大量积水。而这些粗笨的蒸汽机,做提水用,又恰恰非常适合在那里采煤。
    只要有利可图,那么刘钰可以牵头,利用原本的河道,再配合上马拉的生铁铁轨,铁运水运结合的方式,将煤炭运送到海州。
    一部分供淮北晒盐使用。
    一部分则乘船去苏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