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五二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 二

第六五二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 二(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还是得靠那些纳血税的府兵、自耕农,可靠不住别人,那才是朝廷最忠实的刀。
    反正士绅是靠不住,明末的事儿大顺可还记着呢。
    商人……就更白扯了。
    而那些矿工什么的,明末的时候已经证明,他们可是“当时的大顺”最坚实的一批战友,但问题是如今是“现在的大顺”。
    将来谁能成“当年的大顺”不知道,但肯定“现在的大顺”到时候得是“当年的大明”。得自己自己的屁股坐在哪,否则就是九宫山。
    如今循环已成,每年募兵与退伍平衡,反正每年也就二三万人,就算省也省不下百万两,这些人的钱,该出钱让他们垦殖为资还是要出的。
    是以还特别叮嘱了太子。
    但太子对此似乎并不是很以为然,觉得这是冗兵之政的翻版,乃宋之旧弊。
    如今皇帝和户政府的日子,也真是过得紧巴巴。
    这不能省,那不能节,真快要到扒拉手指头过日子的时候了。
    这种情况下,近侍说兴国公带着人押运着一些箱子回京的消息,当真如雪中送炭一般。
    虽然,实际上这场“大雪”,包括修淮河、废漕运、改盐政、军改抚恤善后等这些大雪,得有多半是刘钰扬起来的,六成的干系是脱不了的。
    现在的大顺,整个儿一铁器时代的“老千里马”,拉动着一套蒸汽时代“sohoanufactory标准3马力提水机”。
    机器越来越像样,核心动力却还是老一套,哪能不缺钱呢?
    但终究近侍说的“一排大马车拉着箱子”的刘钰,当真是如那天寒时候的送炭翁一般。
    “速召!”
    皇帝用了一个速字,近侍们只觉兴国公皇恩极隆,却不知这个“速”字,纯纯是看在钱的面子上。
    等着刘钰进来,皇帝连句诸如“爱卿一路劳顿”之类的客套话都没说,而是直接问道:“可是核算清楚了?”
    虽然当皇帝的,作为道德表率,不该对钱表现的如此猴急。但皇帝也真是顾不上了,到底赚了多少钱,早就心急火燎了。
    “回陛下,都核算清楚了。只是其中数目复杂,总账自要陛下过目。臣此番来,并未携带银两,而是携带纸钞票据。陛下若用金银,可直接兑取。”
    纸钞的模子和样式,皇帝都见过了。而且很多技术,是民间根本不可能有的,也非得朝廷出面,才能提供技术支持。
    除了特殊的树皮纸,种种皇家大内的染料、防伪印泥、皇家的官属工匠的老匠人师傅,在松江府那边印钞之前,皇帝就御览过样本了。
    这东西,因着中国缺金银铜,经济总量大,货币却不足,宋朝就用过,蒙元到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法定货币,也没什么稀奇的。
    皇帝也知道,要是让朝廷来管印钱,至少短时间内可能会引发恐慌。毕竟蒙元和大明的纸币记忆,都不怎么好,后期基本金圆券化了。
    也就刘钰在商人那里的信誉还行,暂时先在松江府那边印着,等着什么时候都认可了,再提别的事。
    原本有人就建议过,要废两改元,收铸币税。欧洲、日本都自己铸银钱,金币,大顺这边只铸铜钱,这铸币税简直不值一提,掺不了多少东西。
    现在则是直接一步到位,连废两改元都省了,直接来纸币兑换券了。
    皇帝遂笑道:“即便用金银,许多东西在松江府也买得到。只要能花出去,管他是宝钞还是交子呢?爱卿办事,朕是放心的,这种事也非得你去督办成型不可。”
    “如今用钱的地方虽多,但花钱最多的地方还是江左两淮,既都可用纸钞,倒也正好。朕记得,这纸钞最大的面额,便是百两。却听闻你带了一排马车前来,怕是一车就能装个百十万两吧?”
    刘钰心道做梦呢?那几十辆大车要是全装的是纸钞,你以为我是在南洋挖到波托西银山了?
    听出来皇帝心急,刘钰赶忙将皇帝分红的账目递上。
    皇帝尽可能保持自己的姿态,慢斯条理地打开账目,扫了几眼,心中大喜。
    官窑瓷器那边,拿着外国人的图样定制的高级瓷器,还有……还有皇帝禁教,却允许一些特殊官窑烧“带十字架图案”的特殊垄断外销货,一共毛利是140万两。皇帝怎么分、什么成本,刘钰反正是不管。
    锡兰的肉桂、槟榔、宝石,赚了110万两。
    锡兰的亩税,刨除掉当地截留的,还有3万两。
    锡兰的宝石,那边还进献了四枚大的宝石,一批数量不等的小宝石。
    今年的西洋贸易公司第一次生意成功,要交垄断费,垄断费一共是120万两。朝廷保证会缉私、严查、不会允许私人走私到印度或者别的地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