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二五章 觉醒 一

第六二五章 觉醒 一(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  当有20年息的时候,董事团屁的权力都没有,只有分红权。十七人绅士出台政策,没有任何董事团成员提出质疑。
    当只有10年息的时候,董事团的其余董事就会质疑十七人委员会的权力,要求改组董事会。
    这条经验,也算是葡萄牙和英国被抓鸦片问题;丹麦商馆被欲加之罪增25出口关税的原因之一。
    这一次股东分红大会,要开大约一旬的时间。有资格参会的,都是入股在3000两以上的。再往下那些散户,也不是不能来,但没有桌椅,只能自备小板凳了。
    六月初一天一亮,公司总部大楼那里就已挤满了人。
    海关总队的士兵早早就在那维持秩序,今天是黄道吉日,大大小小的股东昨天就没睡好。
    心里一直装着的最重要的分红问题,今天就要揭晓。
    虽然知道肯定是赚了,但到底赚了多少,并不知晓。有人猜今年能赚15的,也有人猜可能没那么高。
    因为之前刘钰说过军事义务的问题,也说过最低年息分红的问题,所以有人猜测,刘钰这算是提前给众人“接了牛痘”,让众人有个心理预期。
    不过大部分大股东,心态还是比较轻松的。
    主要是大顺这几年新开发的市场,迅速被瓜分干净了。
    钱要生钱,才是资本。
    实际上这些大股东的投资方向并不多。
    日本贸易资本已经饱和,挤不进去了。
    南洋开发,真正的大高峰要等到三五年后那些投资巨大的种植园真正见到利润之后。
    买地,朝廷又诸多限制,而且这几个大股东实际上是被孩儿军的探子盯着的。皇帝都说的很明白了,下江南修淮河募款,不用你们的钱,是为了让你们在外面挣钱的。但要是真有不开眼的,给脸不要脸,非把这些钱投到囤地上,那就别怪朝廷展示一下什么叫“四民之中、商人最贱”了。
    多数人盯不过来。
    但这些个身家百万的大股东,可是盯的严实。
    国内其余产业的市场,因为小农经济,和村子地主经营小工商业的缘故,实际上并不大。
    能投资的铁矿、煤矿、机械制造等,这几年也只是缓步发展,并没有井喷式的迅速发展,能投的方向也不多。
    淮河正在修水利,倒是很多荒田在修完水利之后会变成好田。
    然而朝廷不准这些商人插手。
    准备把那些水利增值的土地作为国有地,在淮河地区搞出足够的基本盘“官田永佃不得卖”的类似均田制的自耕农。
    一方面为了赚回来荷兰人债务的利息,另一方面也是朝廷在废弃运河国策之下,必须要保证南北之间的陆上稳定,要准备置至少五万户官田永佃农,主要是退役士兵。
    本来商人想着,朝廷修淮河缺钱,真要是确定修淮河了,也可以投资买荒地,朝廷得了钱,他们也得了地。
    奈何大顺依旧是严重的抑兼并、保小农国策,坚决禁止大商人在“畿内”搞任何形式的土地开发。
    包括收地搞大田经营种棉花,农场经营,也坚决禁止。
    所谓畿内,是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嘉峪关以西、松辽分水岭以南、广西以北、到东海。
    过了松辽分水岭往北、西域、南洋、鲸海、虾夷等地,若有本事,就是买一百万亩地去开发,朝廷一个屁都不会放,反而会该给政策给政策、该减免三年减免三年。
    这种情况下,这些身家最厚的大股东们,其实是被逼着只能往工商业、而且还是刘钰允许的工商业上投了。
    也因而,种种限制之下,他们的资本其实没有太多地方可去。这也造成了松江府这个特殊的“迁茂陵”政策下的畸形之地,贷款利息是逐年下降的。
    贷款利息逐年下降,大商人们对利润率的底线也就逐年降低。
    大顺算是“亡羊补牢”了一波。
    在人头税摊入土地税、国税君子远庖厨政策地方摊派导致土地价格暴跌、地租猛涨、自耕不如佃的背景下,依靠出台的种种政策,至少将松江府一代的大豪商能接受的利润底线,从30,降到了12左右。
    这已经是极限了。
    而且只是在松江府畸形有效。
    因为松江府已经实行了十一税改,国税从三十税一涨到接近九税一,极大地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亩税涨了,自耕农的负担减轻了,松江府的土地所有权涨价了,地租已经最高达六成了,不能再高了,投资土地收益率下降了,钱开始往工商业上走了。
    这些商人也知道和朝廷对抗的结果,更明白大顺保小农以稳江山的政策,都做到上百万身家了,也都是人精了。
    这种情况下,这是大股东、大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