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一一章 南洋大开发 十

第六一一章 南洋大开发 十(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智慧可以搞《流民图》。
    为何他就不能依照前人故智搞《劣绅谱》呢?
    很多行为,即便是在大顺,那也是重罪。
    而且刘钰把准了皇帝的脉。
    既然皇帝花了几千万,准备治理淮河。能不能治好先不提,废弃漕运又治理淮河,显然是希望这里的统治能够安稳下来。
    想要安稳,就得动土地。
    动土地,就得想办法。
    大顺的根基是小农,这一点皇帝心知肚明。黄淮地区这块帝国之癌,不是只靠治水能解决的,皇帝也清楚。
    尤其是这里的兼并和士绅问题,因为天灾、水旱等问题,比别处更严重的情况下。
    怎么解决?
    均田太吓人。
    但刘钰负责找罪状,到时候控诉一番,告发几千人,来一场牵连甚广而又在大顺之内名正言顺的大案,解决掉皇帝花了几千万两治淮之后想解决的土地问题,皇帝自会支持。
    既然文字可以为大狱的名目。
    那么自然也可以有别的名目,兴起一场大狱。
    理由总能找到。
    关键就在于皇帝的态度。
    如果皇帝自己的心态半死不活,就彻底放弃黄淮区了,那无论怎么做都没意义。
    既然皇帝投进来这么多钱,皇帝肯定也想解决黄淮地区的诸多问题,只要把握准这一点,就可以兴起一场大顺建国以来最大的大案。
    甚至,可能到时候皇帝还巴不得刘钰“深知朕心”,搞出这么个大案子呢。
    刘钰也算过时间。
    松江府等地的十一税改革,稳定下来大约要四五年时间。
    挖通淮河、解决漕运、彻底废漕,大约也是四五年时间。
    南洋漕米可以稳定供给、可以保障足够的安全,也大约是三四年时间。
    一旦松江府等地的十一税改革结束,淮河基本挖通了入海口、漕运彻底废掉、南洋米已经稳定的时候,就可以引爆这桩案子。
    趁着剧烈的变动,完成两淮地区的税制改革。靠类似文字狱的手段,弄出个劣绅案,连抓带杀加牵连,一次性搞掉几千人在历代王朝的大案里也排不上号。
    而且到时候,皇帝手里捏着“大义”——朕真不是为了土地问题办他们啊,也不是为了打压豪强办他们,更不是为了黄淮稳定办他们。
    朕是因为他们逾制、僭越、伤人、私刑、强抢佃女、以佃为奴、强占土地、超利放贷等等原因办他们的。
    对刘钰的“道”而言,这也是为后续的松苏区工业发展和南洋开发,提供一个稳定的人口后方。
    这几年搞青苗贷,赔钱肯定是赔钱的。
    但运气好、若是没有太大的天灾、淮河能基本解决水患搞出灌溉区、南洋米能够稳定的话,赔也就赔个四五年。
    四五年后,赔不赔的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土地只是重新分配一下,瓦解黄淮的地方豪强地主,并没有触及土地的所有权法变更。
    该私有还是私有;该能土地买卖还是能买卖。
    每年重新一无所有的小农数量,依旧足够松苏工业区的工人需求和开发南洋的人口运载量。
    大顺想要走工业化这条路,和英国肯定要有区别的。
    英国是可劲儿圈地制造劳动力,大顺则是要尽可能困住农村不要搞出太多“劳动力”——在工业能力不足以承载那么多人口之前,英国圈地流落城市的那些人,在大顺有另一个叫法:流民、起义军主力。
    按照那套圈地的廉价劳动力的说法,明末大起义的时候,劳动力绝对廉价,都不用给工资,给顿饭就能干活。问题是就把现在的英法荷普等全加起来,吃得下明末一个河南省的“廉价劳动力”吗?
    有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
    即便两淮重新小农化了,每年新破产的人,也足够用了。
    当然不能指望两淮作为消费市场。
    农民对土地爱的深沉,一旦有了希望,一定会想办法攒钱买地,而不是迅速消费。
    青苗贷之前在民间的深入,佃农在获得土地后也会尽可能积攒现金准备买地,这就使得依托南洋、松苏手工业区的纸币,完全有机会通过青苗贷机构的存在感,迅速深入到两淮地区。
    税制改革,增税降摊派,会让地价增高。地价因为增税降摊派,以及小农负担减轻而升高,会让土地年收益率下降。土地年收益率下降,资本才容易往工商业上跑,而不是疯狂买地。
    有些事,也真不能怪地主商贾。极端情况下二三两银子买一亩地,收六八斗米的租,将近40的年收益率,傻子才投工商业、傻子才买英国那种5年息的国债、傻子才投伦敦东印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