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五六六章 “不正当”竞争 二

第五六六章 “不正当”竞争 二(1/3)

热门推荐:
    之所以在这个季节动手。
    根本原因是荷兰那边的谈判有了眉目,大事成矣。
    借题发挥的原因,是在这个季节查办,直接扣住大量的货物——一月份季风将起,所以这个时间段,是货款已付、货物还在装船却还没开走的时间。
    未必全都扣押之后没收,只需要扣押个一两个月,错过季风即可。
    这也是跟荷兰人学的手段,在巴达维亚和马六甲,经常这么对付竞争对手。
    以怀疑是海盗为名扣押两三个月错过季风,从而助力voc的垄断。
    而且只要扣押,这么大一笔现金流水就被掐断了,估计葡萄牙商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们,会欲哭无泪的。
    从纯粹的“自由贸易”的角度,单纯学术辩经,这当然是不正当竞争。但各国都没搞自由贸易,大顺这边口号喊得震天响,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而且,找茬的理由也非常名正言顺:人口贩卖和鸦片。
    人口贩卖这种事,其实上下心知肚明。就算之前不知道,下南洋之后也该知道了。朝廷装鸵鸟而已。
    本身澳门这些年因为贸易中心北移到长江口就严重衰落了,也就能借着大顺驱逐天主教徒的机会,搞一搞人口贸易,才能赚点钱花。
    皇帝训斥广东节度使,说前朝刑科给事中就上疏说过此事,自然是先开枪后画靶子,专门找人从故纸堆里翻出来的。
    前朝万历四十二年,也确实因为华人奴隶贩卖的问题,出台过政策。
    而能出台这个政策,就证明人口买卖已经很严重了。
    大顺也出台过政策,但管不管、花多大的力气管,还是出于假装自己爱民而出台的政策看上去过得去的,那就难说了。
    再怎么样,人口买卖也不对。之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不违法并不是一回事。
    闭眼不管,那是不管,不是没错。
    睁开眼,便有理由,名正言顺。
    而鸦片问题……这个,葡萄牙人真的难以洗白。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边发布了禁绝鸦片令之后,理论上确实是不在自己公司的船上携带,而是转包给二道贩子——我只生产、批发,但我不零售,所以我无罪的逻辑。
    主要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掂量了一下这边的体量,发现现在打不过。
    而之前天主教徒充斥朝堂,英国又是好容易拿到的直接贸易的机会,是以不敢在这种事上给自己添麻烦,只能打打擦边球。
    公司又是个实体,一旦对公司禁运,公司的茶叶生丝等业务全完。
    葡萄牙人则不同。
    自前朝就在澳门扎根了,虽然其中有过危机,但度过去了。
    自觉树大根深,觉得一切都稳了,根本不担心什么。
    人脉广泛,而且又没有一个大公司的法人,抓了也只是私人行为。
    甚至葡萄牙政府还因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让他们转运的事,出台过政策:不得从澳门的外国人手里收购鸦片,咱们要收、运、卖一条龙。
    当然,比英国人后来的种、收、运、卖一条龙还差点。
    此时葡萄牙人不但垄断,还打出了“品牌”。
    果阿那边产的,叫马尔瓦;土耳其那边产的,叫金花;孟加拉那产的,叫芭达娜。
    历史上,在1773年英国在印度建立了“鸦片种植合作社”、提供小额贷款和统购统销之前,西方输入的鸦片主要还是土耳其金花,一般是葡萄牙人收、运、卖一条龙;荷兰人运一部分马尔瓦,主要往福建和南洋卖。
    1773年到1818年期间,英国为了赚钱,宣布自己种产的芭达娜才能卖,马尔瓦不能卖。这时候,土耳其那边产的金花,就不行了。英国控制的孟加拉产的芭达娜为主。
    1819年到1830年,犹太散商、当地士绅、官员、走私贩子配合,在伶仃岛上建了个秘密仓库。英国东印度公司虽然想要垄断,但大量的散商、走私贩子带来的马尔瓦,逐渐抢了芭达娜的市场。过程有点类似于北美的走私茶和“合法”茶之争,走私茶获胜。
    1830年,东印度公司明白了一个道理:堵不如疏。于是不再围追堵截,而是改对马尔瓦收税了,只要交了税,就是合法的了。反正都是公司赚钱,也就无所谓是马尔瓦还是芭达娜了。
    如今这个时代,早不是百年前了。
    葡萄牙国力衰退、各国连特么的瑞典丹麦都建了东印度公司、普鲁士甚至都派过阿波罗号来贸易的背景下,澳门的特殊地位已经没了。
    中转港的衰落,反倒加速了鸦片的走私。
    因为他们想赚钱,而唯一中转港地位消失导致没钱可赚,那就只能走歪门邪道。
    人口买卖、鸦片走私,如今已是澳门的两大支柱产业。
    这几年战争导致的澳门复苏,也并没有让这两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