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五二三章 海牙惨案 四

第五二三章 海牙惨案 四(1/3)

热门推荐: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伊丽莎白女皇的死期。
    这就是一个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走向的偶然因素。
    刘钰没有叫人多续个几年的本事,那就只能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早点爆发。
    他这边挖坑,让英俄矛盾积累,最终“分手”,实际上就是在促成一战的提前爆发。
    普鲁士的腓特烈是个绝顶精明的君主。
    要是眼瞅着,法奥俄同盟结成,他可以一眼就看出来:卧槽,奥俄同盟,这不明显就是为了来干我的吗?
    等着他们都准备好了,普鲁士还有活路吗?
    死中求活的办法,自然就是主动出击,化被动为主动,打乱对面的部署和发展。
    逼急眼的普鲁士,一旦看到英俄关系破裂、法奥俄三国有同盟趋势的时候,一定会选择不宣而战。
    普鲁士太小,所能依靠的只有速胜,等着人家同盟都准备充分了,那是一点赢的把握都没了。
    只要普鲁士一开战,英国也别无选择。
    难道眼睁睁看着法国拉上一堆盟友,自己却坐在英伦三岛不管不问,眼巴巴看着法国搞掉普鲁士,吃了汉诺威?
    别无选择,那就只能跟进,出钱出枪出海军。
    到时候,从北美东海岸打到菲律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想打都不行。
    大顺前期可以趁着一战爆发,搞武装中立同盟,卖卖货、赚赚钱,提升国内的外销经济,从而促成国内对印度原材料产地的迫切渴求。
    等着法国在印度撑不住的时候,上党归赵,接盘法国在印度的据点,等着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拉上荷兰“赌国运”,做掉英国海军。
    这和后世一战的节奏是类似的。
    一战,英法德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相对存在感薄弱的奥匈。
    这场“一战”,英法普奥矛盾是焦点,但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却是之前存在感薄弱的俄国。
    原本历史上,是英国拉俄国吓唬普鲁士,迫使普鲁士归顺英国,从而逼得普鲁士不得不开战。
    现在的情况,是大顺祸害英俄关系,一旦英俄分手,普鲁士必要主动开战。只要彼得堡那边传来英俄不合的消息,普鲁士也就别无选择。
    所以一旦与荷兰这边的和约达成,大顺在欧洲的外交重点,就是挑唆英俄关系了。
    法奥关系,大顺斡旋不了,也没资格插手。
    和法国的同盟关系非常稳固,也不需要过多费心。
    也就只能倾尽权力,在俄国问题上做文章了。
    指望大顺那些官僚对未来和世界大势的了解,是做不成这件事的。不是他们不聪明,而是他们根本不知道未来到底在哪,也就找不出正确的路。
    而且刘钰对大顺将来的走向,在经历了“阉党”事件后,不是很放心。故而要趁着现在还有权力的时候,尽快造成一种既定事实,战争越早打越好,尤其在他还被皇帝信任、或者说皇帝还没死亦或是还没到垂垂老矣准备身后事的时候,一定要打起来。
    真要是按历史的走向,拖到十多年后再开战,刘钰只怕自己等不起,也怕皇帝等不起。
    康不怠其实也能理解刘钰的焦急。
    古人云:冯唐易老。
    时光流逝,大业未成,如何不急?
    只从现在看来,这件事固然也是增加了与荷兰人合作的诚意。但更多的,康不怠觉得还是刘钰对自己办事的信任。
    距离这么远,只能说出大略,剩下的细节都由他一手操作。而刘钰更是确信康不怠一定可以做成,是以根本没有指点荷兰问题上的细节,而是直接说了处理完荷兰问题之后该如何。
    这种信任的情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种仿佛战国纵横士一般的操控天下大势的感觉,也让康不怠得到了极大的个人价值体现需求的满足。
    信使讲完大略之后,又拿出一封密封的书信,说道:“这是鲸侯给罗刹女皇的私人信件。”
    “鲸侯说,待事成,先生从丹麦便去一趟彼得堡。暂时且驻彼得堡一段时间,有些工商业上的事,还需要先生帮忙处理。先生当年在威海也管过一段时间,料想也是轻车熟路了。”
    “鲸侯说,彼得堡天寒,但只要有钱,哪里买不到好的皮子?既如此,那也不必万里送件皮袍,倒显得做作了。只说先生在彼得堡执掌大略,国内的事不用先生担心。”
    “陛下已有南巡之意,鲸侯也要随行前往,夫人也自跟随,国内的事他也有可问之人。”
    康不怠听到这,心里也放心了。他是刘钰心腹人,自是知道田贞仪的手段。
    所谓域外之事,刘钰自己便可独断;域内之事,有夫人可问,亦不碍事。
    自己当年在威海,管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威海工商业和制造业,确实是轻车熟路。
    听信使传达的这个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