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五零零章 理性君主、政治动物 下

第五零零章 理性君主、政治动物 下(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无钱、二则无工匠、三则无军校教授控船之法。只此一样,便若有不臣之心,又如何成事?”
    “此臣以为,南洋绝无藩镇祸乱之缘由。此朝廷管理南洋地方之基础。如此,都护南洋者,或忠、或奸、或有私心、或有逆意,朝廷皆不必担心渔阳鼙鼓动事也。”
    “便是安禄山为南洋都护,只要南洋无船、无炮厂,纵无李林甫,其亦必为忠心耿耿之唐臣也。”
    “此其一也。”
    “其二,南洋新得,当地土人多叛,心未服也。若天朝西南地方,数百年方可改土归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
    “但若使南洋所用之物,无一不从天朝内地所得,时间一久,便与天朝不可分也。”
    “从铁锅到农具、从布匹到首饰、从火柴到器具,皆用天朝之物。”
    “时间一久,离了天朝,竟难煮饭生火、穿衣打扮都难。”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下,数十年后,则其语言、风俗、礼法、衣冠形制等等,都难免受天朝影响。”
    “此润物无声之术也。”
    “其三,南洋不产器物,天朝却兴工商。”
    “无地之民,入城做工;商贾之辈,南洋贸易;穷苦之流,垦耕爪哇。则可缓民无生之困也。”
    “南洋不能产火柴,则可养活天朝一万火柴工;南洋不能产农具,则可养活天朝十万铁匠……而其用大米换火柴、用棉花换铁器,天朝百姓有米可吃、有棉可暖,亦是德政。”
    皇帝依旧不动声色,问道:“既以此为道,又该如何做呢?”
    “回陛下,顺其自然即可。”
    “以天朝器物之价格,若在南洋之内,只取值百抽三的税,南洋又凭什么能生产出来这些东西与天朝货物抗衡呢?”
    “若这铁锅,假设天朝只卖三钱银子,运过去便得倍利,不过六七钱银子。南洋地方需要作出五钱银子的锅,方可售卖。商人求利,焉肯做赔本买卖?可他若卖五钱,天朝商贾只以三钱,暂时赔本售卖,不消半年,其产业皆亡矣。待其产业亡矣,再以八钱之价,亦不亏损。”
    “如今天朝器物,物美价廉,便是运到西洋售卖,亦可大赚,逼得西洋各国不得不高关税。这南洋小国,既在天朝掌控之内,如何敢加关税?”
    “便是敢加,那西洋诸国,有战舰数百艘,天朝舰队不能扣关。这南洋小国,纵然有胆,又如何敌得住?”
    “除此之外,南洋的稻米、香料等,便入天朝,于天朝也只有利而少弊,又有什么影响呢?”
    “既无工业,南洋一则无有反抗自立之力;二来不得不依附天朝;三来又反过来为天朝工商发展助力。”
    “是以,臣以为,经略南洋之道,就在于这个‘内外之别’。”
    “内为诸省、外为南洋。内必发展工商、外必遏制工业。”
    “其所别者,亦不需要费心尽力去做,只要保证海贸通畅,南洋手工业必自溃矣。二十年后,南洋只有棉花、稻米、靛草、香料、蔗糖等;五十年后,春风润物已成势;百年后,当可改土归流,置省设郡矣。”
    “此所谓,顺其自然,不治而治也。”
    皇帝依旧不置可否。
    然后将目光转向李欗,问道:“吾儿以为如何?”
    李欗忙道:“儿臣亦是这般想的。此控蒙之旧智也。以儿臣之愚见,朝廷对倭国政策,长久看,亦是以此为目的;至于西洋诸国,日后若能做到,也当如此。”
    “只论南洋,儿臣以为,米子明所言之道,着实有理。”
    “但其所言,还有一事遗漏。那便是西洋人。”
    “西洋亦有器物,亦可挑唆南洋诸国。是以,必要建设海军,隔绝西洋人势力于锡兰之外。”
    “如此,非军舰不可。”
    李欗把问题又绕回到了“扩舰”问题上。
    皇帝又询问其余人道:“你们以为如何?若有不同想法,大可畅所欲言。”
    听起来,好像是皇帝对米子明和李欗的回答,不甚满意。
    可是,等了许久,也不见有人反对,只有一众诸如“微臣以为如此”的话,显然是一致同意。
    许久,确认无人反对了,皇帝这才笑道:“鲸侯所传之道,真公忠体国之大道也!卿等得其所传,朕心甚慰!”
    几乎是和刚才借用师说之言一样的话。
    但不管是心态、还是语气、亦或态度,都与刚才截然不同。这显然,不再需要去琢磨,而是皇帝金口玉言的肯定。
    皇帝心想的,不是工商业的发展、市场的问题。
    而是最基本的政治问题:怎么才能保证南洋将来不造反、割据、谋反、自立?
    刘钰教出来的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