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四五八章 荷兰灾难年 二

第四五八章 荷兰灾难年 二(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
    下午,原价2000盾的东印度公司股票,腰斩之后还未停下,从2000盾,跌到了600。
    就是这么快。
    这还是此时通讯不便造成的“福利”。
    如果通讯便利,大量目睹了大顺下南洋实况的荷兰人,若能将第一手消息第一时间传回阿姆斯特丹,不要说600,恐怕当天就能跌倒60。
    没有东印度的东印度公司,不就是个空壳子吗?
    而且,这可不只是东印度公司一家的事。
    一家上亿规模的公司濒临破产,影响的可不只单单是东印度公司这么一家公司。
    东印度公司这些年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既往外借贷,也有很大一部分现金需要通过贷款来解决。
    各种三角债,各种贷款、债券,购买的各国国债、对各国的投资,东印度公司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是靠这些东西来维持的。
    东印度公司一出事,连带的,是整个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的崩盘。
    东印度公司还有没有资产?
    有。
    波斯的货栈、非洲的贸易处、开普殖民地、舰队、货船、公司总部大楼,这些,肯定都是大顺暂时抢不走的资产。
    以及,东印度公司这一百多年开拓的无形资产、市场惯性、香料垄断销售渠道……种种。
    都是资产,而且是价值颇高的资产。
    问题是,这些东西撑得起东印度公司吗?
    大量的中产阶级市民持股人,是能要波斯的货栈?还是能要那些香料销售渠道?
    在他们眼里,一个铜子都不值。
    他们只想一件事,手里之前如香饽饽的公司股票,不要变成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
    荷兰人从未想过,东印度公司会破产。
    1720年,密西西比泡沫加南海泡沫引发的第一次全欧洲的金融危机爆发,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依旧坚挺。
    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在荷兰人看来,不是纸币,而是黄金。
    和约翰·劳玩击鼓传花吹出来的高回报率不同。
    voc是真的支付过最高57的年息的,而且50的年息回报,持续了将近四年!
    即便1720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依旧支付了165的年息。
    纸币?纸币也配和voc的股票比?即便拿黄金和那张小小的债券股票相比,都是对voc股票的侮辱。
    voc能在国内借到相当低利息的贷款,因为没人不相信voc还不上。voc少在国内借款的原因,是他隐藏账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要是在国内借款借多了,容易出问题。
    没有荷兰人想过,大顺会来这么一招釜底抽薪。
    任何一家有问题的大公司,没出大事之前,谁也不知道其内部的财务状况。
    一旦出了这么大的事,之前隐藏的诸多问题,就会瞬间爆发出来。
    此时的股票,和后世的股票还不一样。
    投资者主要赚的,还是股息年金。公司之前是有承诺的,不想持股了,可以原价回收,公司或是自己留给董事、或是卖给别人。
    只不过,之前几乎没人卖而已,而且股票在阿姆斯特丹股交所的售价,肯定是高于股本的。
    与东印度公司关联密切的诸多公司,诸如海事保险业、香料和东方货物期货业、蔗糖期货、贷款银行等等……几乎也都是在8月12号下午,就爆发了严重的危机。
    其实,刘钰选的这个时间点,不只是简单的釜底抽薪那么简单。
    荷兰金融市场的崩溃,很简单。
    更关键的,便是选的这个时间点,使得欧洲金融风波之后的大量空余资本,无处可去。
    20年南海泡沫引发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之前,英国各家股份制公司的股本,有两亿五千万英镑,折合八亿两白银。在这个年代,就实在有些太热了。
    泡沫爆发后,英国认识到了国家监管的重要性,出台了《泡沫法案》。理论上,除非议会授权或者王家特许的公司,否则不能随意发行发行股票,以免搞击鼓传花和诈骗这一套。
    但是,获得王家特许和议会授权,何其难?
    加之南海泡沫爆炸之后,又爆了一波密西西比泡沫,炸的投资者哭爹喊娘。
    而这,也就造成了一种微妙的心理影响:欧洲资本普遍认为,私人的股份制公司不靠谱,还是国家担保的债券靠谱。国债可能每年百分之四、百分之五,但稳定啊;密西西比公司的回报,号称是每年80,这倒是够多,但敢买吗?
    荷兰这些年又持续衰落,法国的证券交易所每天就交易一小时,使得大量的资本无处投资。
    要么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