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一五四章 刻舟求剑 下

第一五四章 刻舟求剑 下(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即便心虚,但中气很足地回道:“回父皇,儿臣以为,卖与不卖,就在于倭人能否从别处买到。若能从别处买到,就可卖;若不能从别处买到,就不可卖。”
    这个回答可以说是模棱两可。
    但也可以说别有深意。
    李淦也不追问,点头道:“然也。能从别处买到,就要卖;从别处买不到,偏不卖。”
    说清楚了大略,有些事李淦也不想先告诉李檴。
    什么时候买不到?
    当然是荷兰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被从南洋赶走以后买不到。
    为什么现在可以卖?
    一方面倭人可以从南洋买到,倭国海岸线绵长,无法控制。真要逼到绝地,肯定会不惜代价。而西洋人,尤其是荷兰人,因着南洋华人移民的事,已经对大顺颇多不满,只怕到时候倭人铤而走险,勾连西洋人。
    二则,便是现在卖了,是为了拿现银造舰,将来打下南洋,封住满剌加,天朝体系自成,到时候倭人想买也买不到了。
    李淦想着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该做的事做完,到此为止,后面就需要守成之主就行。
    所以李淦并不让刘钰和太子有过多的接触,因为刘钰的那一套东西,根本就不是守成的。
    他是一直把李檴朝着守成之主的方向去培养,但如何守成,今日事已与往日不同,需不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需得将一些过往史书上不曾有的东西讲清楚。
    要讲清楚的,无非三件事。
    其一,新的宗藩体系。
    其二,火器带来的北方威胁消失、垦殖屯田拓边移民、海军在手允许求活南洋,治标不治本地为李家王朝续命。
    其三,便是良家子的问题。之前良家子学的那些东西,是边缘化的,无法和士大夫们站在一起,而且人数也少,就是一群有丁丁的太监那样的边缘人,除了依附皇权,自己啥也干不了,和士大夫们的关系几乎都是互相看不顺眼,各自都认为对方学的没什么大用。
    现在要在一些地方兴实学,实学兴起之后,边缘人群扩大,就不能用良家子和士大夫之间的平衡术,来玩实学派和科举派之间的平衡了。
    以往搞良家子和士大夫的平衡,那不叫党争,那叫皇权和少数边缘人与士大夫的平衡。
    今后实学派肯定要兴起,不再是少数的边缘人良家子,而可能是新科举制下的大量实学人才,怎么用、怎么平衡、怎么玩转党争、怎么不使得一家做大,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这三件事,都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以史为鉴,不是不行,史书中总能找到解决的方法,但问题是就怕太子只学个皮毛,依样画葫芦,搞出刻舟求剑的笑话,不能理解史书中的精髓。
    这第三点,李淦自己还在琢磨,决定趁着自己还有个二三十年活头,好好研究研究,真要是找不出控制的办法,那就在死前将其扑灭。
    他是认识到了实学的可怕之处,有些舍不得放弃。但真要是将来无法控制,在王朝稳定和国族强盛之间,他只能选前者。
    剩下两点嘛,则是要好好教导教导太子的。
    今日借着倭国和谈一事,正说到了今后的藩属问题。以往可以不重视,但大顺和之前的王朝有个很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明末的教训,藩属羁縻之地,很可能搞出大事,蛇能吞象,故而不可不重视。
    在刘钰力主开战之前,李淦也觉得日本国还是挺强大的,最起码似乎比只能凑出三五万人本部的准部要强。
    哪曾想开打之后,可比准部简单多了。花的钱,还赶不上征准部一个月花的粮米。
    可终究人口和底子在那,现在不同以往,以往最多也就担心一下北方的威胁,现在海军出现之后,以前一直可以当做不存在的倭国,就必要重视起来。
    “藩属各有不同,有朝鲜者,可为熟藩,自有体制;如倭国者,则应分而治之,既不使之统、又不使之乱。”
    李檴身后的汗已经渐渐消了,按照以往的经验,知道父皇这么说话的时候,自己应该问一句,于是问道:“儿臣愚钝。倭国分封,何不让倭国重蹈分封乱战之祸?何必不使之统、又不使之乱?”
    李淦哈哈笑道:“昔者,太宗皇帝曾言,大乱方可大治。”
    “甲申年后,救中国者,天下除暴之义兵也,非明所能变革而治也。”
    “倭国亦然,倭国不乱,则不可治。乱,或大乱百年、或大治。但若乱后大治,此诚中华之敌。”
    “倭国不乱,各藩与武士,便如明末之士绅、贪官。”
    “若乱,说不定就尘埃一扫。柳宗元之《封建论》,不可不读。”
    “倭国不乱、不统,则各安旧命、各从旧事。他若练兵,粮从何出?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