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二二四章 预备役和实学

第二二四章 预备役和实学(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院也罢,这个枢密院的头头是否加平章事?
    枢密院和兵政府之间的权责,又该怎么分?
    枢密院既然是参谋军略的,那么地图、周边情报等这些职方司的权责,肯定是要拿到手。
    这一点,正是兵政府做的很差的地方。
    周边的军情,一问三不知。
    不打起来的时候根本不在意,打起来的时候就是匆匆准备,根本没有任何的预案。
    按说就大顺这个局势,周边的情况,职方司都应该了解。缅甸、越南、日本、莫卧儿、俄国……然而并没有。
    兵政府的思路就不是军队的思路,还是科举体系下那一套“天下观”,眼珠子盯着的都是内部。
    不是说非要穷兵黩武,但对周边的预案肯定是要做的。打不打是一回事,要打的时候有没有计划又是另一回事。
    兵政府那几个人,本来也不够干这些事。而且术业有专攻,他们也看不懂周边国家的军力到底如何。
    参谋部或者枢密院肯定是要把这个捏到手里的,专职的部门负责不同方向的预案。最起码道路、地图、城镇、关防这些要清楚。而搞这些,就需要学过实学的懂测绘的人。
    这些东西,靠科举出身的兵政府根本不行。
    至于武选司,高级别的武官,本来皇帝和天佑殿就能插手。
    皇帝要集权,兵政府的兵权本来也岌岌可危。
    军校建立,根本和科举走不一样的路,想抓也抓不住。
    拿走这几项,兵政府还剩下什么?
    可能还能剩下一些权责,但剩下的都是些可有可无的东西了。
    这些涉及到权力重分配和平衡的问题,只能是皇帝和核心人员进行议定,反正刘钰是做不了主的。
    其实这些东西,在刘钰看来都是边角料。
    军改真正的核心,就是军衔制和定期退伍制。
    军官退役后保留预备役,继续领取三分之一的军饷。
    老兵退伍后,要么国家按照每个人七十两左右的花销,安排到边疆屯垦;要么直接给予两年的薪水大约是三十两,作为安置费用。是买地也好,还是做小买卖也罢,剩下的就不管了。
    但是一旦国家急需兵员,又能迅速把他们征召入伍,保持足够的兵员。
    以二十万常备军为例,七年服役期,形成规模后,每年退役的军人是三万。三万人按照一次性补偿四十两的价格,也就是一百二十万两,朝廷这点钱还能挤出来,尤其是军改之后把军队人数从四十五万缩减到二十万后。
    七年服役、十五年的预备役,可以保证朝廷真到危机时候,随时可以拉出来六十万经过训练的军队。
    这才是军改对李家王朝而言的,或者对可能的外敌入侵而言的,最有意义的地方。
    否则就大顺的军制,精锐一旦被报销,那就完蛋。
    新征募的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军队也就是个一次性军队。
    六十万的经过训练的线列兵,已经基本可以保证不用担心外患。
    至于说内部起义,拿武器的终究是人,有军事经验的老兵越多越好。
    再者,刘钰也有自己的小打算。
    将来经略南洋,招雇佣的人手,肯定是退伍老兵优先。有从军经验,正可以在需要驻守的南洋发挥出威力。
    整体来看,军衔制加上退伍安置,使得这一次军改看着把军队数量从四十五万裁剪到了二十万,实际上的军费开销并没有降低。
    舍得花钱,才能养一支强军。
    兵在精,不在多。
    整个军改计划中,得利的旧有士兵,是京营陕甘等地的可战之兵。
    因为他们不会被裁撤,只是重新训练而已。而且会依照服役年限,不断提升军饷,虽然提的不多,可也是得利了。
    良家子们武德宫做郎官的路,没有被堵塞,相反军校的开办,使得一些考不上武德宫的人有了一条新的出路。
    尤其是短期之内,新式的实学学堂没有建立太多的时候,等同于八成的军官都是良家子。
    皇帝不愿意看到这样,便要开办新的实学学堂。而短期之内良家子们又看不出来竞争,反倒觉得军校给了更好的出路,等到实学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后,他们的优势就会抵消。
    到时候,要么老老实实接受,要么就被清洗掉……或者,有本事就搞兵变、清君侧,保留自己的隐性特权。
    而一旦实学学堂多起来了,更多的人开始去学和圣人之言无关的实学,这个氛围可以催动出更多的优秀的理科人才。
    实际上……军校学的那些东西,其实科举出身的一样能学,并不是很难,除非去当炮兵或者海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