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九十一章 钦定?

第九十一章 钦定?(1/2)

热门推荐:
    “躲?”
    一个字,不用多。
    捧着皇帝给的几本书,灰溜溜地上了马车。
    车轮轱辘轱辘地响,颇为催眠。忍着瞌睡,刘钰在车上翻看着皇帝给的四本书。
    一本《汉书》,一本《旧唐》,一本《宋史》,还有一本《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有之前的经验,刘钰大概也看出来了,这皇帝就不爱好好说话,动辄打哑谜。
    既是给自己四本书,应该不只是让自己看书这么简单。
    之前刘钰喜欢读前四史,家里也有一些兵法,旧唐和宋史没怎么读过,都是大部头。
    先翻开了熟悉的《唐李问对》,随手一翻,发现书中夹了一张便笺。
    太宗曰:诸葛亮言:“有制之兵,无能之将,不可败也,无制之兵,有能之将,不可胜也。”朕疑此谈非极致之论。
    靖曰:武侯……
    大意就是诸葛亮说,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便将帅无能,也一样可以获胜;不能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便是有能力的将领,也未必能胜。太宗认为这么说似乎不对。
    李靖认为,大部分胜利的战斗,都不是依靠自己的智谋,而是靠对方犯错误。如果自己不犯错误、少犯错误,那么敌人就很难赢。训练有素的军队,即便主将下达了错误的命令,依旧可以维持不乱,所以诸葛亮说的对。
    便笺上批注了一句话:若以西洋练兵法,用燧发枪配刺刀,则花队变纯队,似可少乱。
    再多的话,也没有了。
    翻看《汉书》,夹便笺的那一页,是《张骞李广利列传》,没有任何的批注。
    《旧唐》里,是《斐度列传》,有一句话画了个圈。
    “其威名播于憬俗,为华夷畏服也如此。”
    在那个“华夷畏服”这几个字上,又在“华”字上重重画个个大圈,下面是一行批注。
    “王霸之理,或曰以一士而止百万之师,以一贤而制千里之难。斐度既为宰相,以其贤能,令四夷臣服,此大才也。然其既为宰相,何必又需‘华’所畏服,华地皆为王土、皆为王臣,服岂非理所当然?藩镇叛服,寄于一人,岂能长久?西洋人亦有殖民地,其与都护、唐节度何异?久之,其无赵佗之心欤?”
    扔掉旧唐,翻开宋史,夹注的那一页是《石守信列传》,有批注。
    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
    噫!乃至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而非与百姓共天下,遂有靖康之耻、崖山之恨。
    夫立国之初、每鉴前代得失、以定一朝之制、时势所迫、出于不得不然、非能使子孙世守以维万世之安也。
    唐有五胡之警,遂重边功;宋忧藩镇之祸,乃轻武将;明有边王靖难……国朝之鉴,当察于汉、唐、宋、明。
    四本书大致翻完,再抖了抖也没有掉出来什么别的便笺之类。
    这四本书都是大部头,想要看完需要时间,皇帝显然不是书商搞批发,给了这四本书,估计想让刘钰看的就是这四页。
    确认再无其余要看的东西后,刘钰挠挠头,嘀咕道:“这是不是有点钦定的意思?不过最好还是再考虑考虑,要不然日后出了偏差……”
    刚才太监传话的时候,说的很明白。
    皇帝让刘钰回家躲着,别掺和朝中的事,不管是罗刹使团还是朝鲜问题,你名不正言不顺,就是个勋卫,有勋官,连个正式的职位都没有,这叫名不正言不顺。
    怎样才能名正言顺?
    武德宫,入上舍,评上上。
    武德宫别的考核都好说,刘钰自认没有问题。不论是几何算数还是测量、马术、弓枪选一的射击,都可以。
    唯独就是策论。
    策论是要看格式的,也是要看文笔的。
    刘钰猜测,是不是之前自己写的奏折,文笔太次、错别字颇多,皇帝担心自己策论这一环节出问题?
    所以……漏题?
    让自己提前找枪手准备准备?
    皇帝倒是不能直接出题,但是点一点,自会有人去办。
    越想越有这种可能,自己那两把刷子心里明镜似的,虽说正常也能进武德宫上舍,但要评为上上选为魁首,那还是比较难的。
    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天,就被一个一起喝酒的女倌人镇住了,论及诗词连个妓子都比不了。
    恐怕皇帝从和刘钰的交流中,也看出来刘钰的那点水平了。
    再度翻看了一下四本书中的内容,这种“钦定”、“漏题”的感觉就越发清晰。
    唐李问对不提,武德宫策论肯定是要考兵法论的。
    《汉书》来了一段张骞李广利列传,明显是对应西域问题,朝廷要平准噶尔,肯定是要提前造势的。
    以此作为策论的题点,也大有可能。关键是要推陈出新。
    至于旧唐和宋史,更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