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终章 九三年(廿一)

终章 九三年(廿一)(2/3)

这是条经济上算起来肯定相对来说不合算的铁路。
    既是用国库之银,那这些钱,修东西向的铁路不好吗?或者修从西京到开封的铁路不好吗?
    哪怕说,不修铁路,用来迁民至扶桑,解几十万百姓之饥馑不好吗?
    这只是海运集团一方面的阻挠,实际上,长江航运、京汉运输茶叶的、对于朝廷心怀不安的江南资本等等,反对的声音多了去了。
    除了这些出于利益反对的。
    李欗上台的另一大助力,是一群实学派中的激进派,或者叫理性主义派。他们是真准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
    这一部分人的力量,还相当不小。
    他们觉得,之前往松辽、蒙古、西北地区修铁路,这都能理解。
    为了方便迁民嘛,这是符合他们对未来的设想的。
    好,现在这些事办完了,朝廷财政好容易缓过来了,有钱了,为啥要修这条路?
    不是说,不该修。
    而是说,事有轻重缓急。
    现在,修一条穿过河西走廊到西域的铁路,难道不应该排在修这条路的前面吗?
    若是修好了这条路,是不是可以方便迁民?
    海军现在又没废,而且都顶到好望角了,现在修天津到金陵的铁路,完全可以往后排一排。
    要办的事,多了去了。
    况且说,这条路,完全可以商办嘛。
    朝廷的钱,还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然而商业那边立刻就给出反馈:商办,没人出钱。
    这条路,不比往松辽分水岭修,既可以用土地增值来给钱、又可以扩大贸易,大为有利可图。
    现在海运既兴不说,本身西边就有京汉路了,东边海运完全在自己掌握之中,沿途也没听说有什么不得了的价值。
    年息几何啊?
    到时候,收费低了,年息给不起。
    收费高了,那不是都跑去海运去了,更没货走?
    总之,要修,朝廷修,商贾不愿意出钱募资。除非,朝廷再卖点国有土地做补偿。
    或者说,要募资修,也行。不卖国有的土地补偿,可以,加个附加条件:
    和当初修往松辽以北的铁路一样,那时候既是加了附加条件的,参股者可以优先低价买黑龙江的国有的土地开大豆种植园、并且朝廷保证扩大大豆的市场、击败印度制糖业、扩大日本对大豆肥的需求等等。
    那么,现在也一样可以加个附加条件啊。
    比如说,修了从天津到金陵的铁路,那么朝廷就放开钞关限制,允许商人募股修东西向的铁路。
    东西向的铁路,也即从先发地区通往内地市场的铁路。只要朝廷放开,商人是愿意出资的。
    而这个想法一出,激进派则认为,既然是这样,那不如说,把在苏、鲁的激进政策,用在内地。
    强制赎买地主士绅的土地,强制作为工业投资,修东西向的铁路。
    这样,一举三得。
    一来,集中资源,改革亩税,征收赋税,为千百年计,狂造船,征税补贴,把人送往扶桑垦殖。
    二来,一旦内地有灾,则可通过东西向的铁路,迅速运输粮食,从而保证赈灾的效率。
    三来,也直接把大顺现在这种缝合怪的状态解决了。直接上这种强硬手段,逼着地主把钱强制作为工业债券,顺带也把科举制改了,复上古学校制。
    也即是说,仅仅围绕着天津这一座城市,很多政策都是乱七八糟、七嘴八舌,办起来极为困难。
    这倒不是说李欗就一事无成。
    实际上,上台之初,他和刘玉说的那几件事,他还真办成了。但办成之后,他就发现,寸步难行了。
    牵一发、动全身。
    正如刘玉之前说过的,不怕折腾,就怕不折腾。
    只要折腾,必要出问题。
    李欗不是对小农有承诺而被推上去的皇帝,他是对大资本、军功贵族、底层军官、长役士兵、海军、以及一部分实学派和复古儒学派的“读书人”有承诺,而被推上去的。
    在他上去后,强行催动了大顺的工业发展,却也加剧了社会矛盾。
    等着前面一通勐跑,稳固了地位后,却发现,后面是一步也迈不动了——除了对外扩张。
    但问题就在于,在这个时代,对外扩张大顺已经到极限了。
    比如说,北美的土地,很多地方空着,大顺不缺土地,也不缺人,而是缺人跑到土地上的过程。
    比如说,日本。就这样了,还能咋样?都已经六公四民了,还能有多大的市场?
    比如说,印度。农业税倒是收了。问题是,印度也需要军队、海军、行政开支。算上这些支出,真正结余也剩不下多少。
    于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