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六百三十一章:廷议

第六百三十一章:廷议(1/3)

热门推荐:
    过完了上元节,年节便算是真正的过完了,各个衙门经过好几天的适应期,也开始了正常的运转。
    与此同时,在朝野上下发酵了许久的整饬军屯,也终于即将登上廷议。
    正月十七日,天色刚蒙蒙亮,外金水桥畔的积雪未消,一众身着官袍的文武百官便齐聚午门外,分列站好。
    时辰一到,沉重的宫钟声响起,左右掖门被缓缓推开,群臣随礼官入内,至奉天门丹墀,东西分立。
    随着土木之役的影响渐渐消散,朝廷上下各个方面都在恢复正常。
    就拿早朝来说,大明向来有御门听政的传统,即在奉天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早朝。
    但是,土木之役后,大臣们都凑不齐,所以便时常在文华殿和武英殿中举行。
    如今经过一年多的修整,官员的铨选流转也恢复了正常,自然而然,也就恢复了御门听政的朝仪。。
    鸣鞭声响,群臣俯首跪迎,山呼万岁。
    高高的御阶上,天子安坐,受众臣礼。
    先前早有旨意,今日早朝廷议整饬军屯疏,故而众臣都在等着兵部出班。
    但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于谦的确是站出来了,但是,却并没有直接开口提整饬军屯的奏疏,而是拿出一份新的奏疏,递了上去。
    “启奏陛下,原左副都御史罗通倒卖军器一案,臣与刑部金尚书现已审结,经查,正统四年,罗通任兵部郎中时,随时任兵部尚书王骥巡边,前往甘肃整饬边务,借职务之便,罗通上下其手,私相授受,倒卖盔甲,军器共计五百七十二件。”
    “时王骥察之,密奏朝廷,朝廷即将罗通锁拿回京,命王骥详查,然王骥复查后,再奏朝廷,仅奏罗通贪污狎妓,不曾有倒卖军器之罪,故朝廷恩宽,将罗通贬为闸官,后因其才,土木之役后再擢为兵部员外郎,镇守居庸关,瓦剌退后,以功进左副都御史,朝廷互市之议起,罗通胆大包天,纠结聚众,鼓动朝臣,欲行不轨,被锁拿诏狱问罪。”
    “去岁春,因王骥忧惧避战,致平越被围,一城军民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境,朝廷罢去王骥总兵官一职,回京问罪,兵部主事吴诚核查旧年案卷,疑王骥包庇罗通,以小罪隐大罪,欺瞒朝廷,臣受陛下旨意,前往甘肃详查此案。”
    “一应罪证,俱在于此,罗通私自倒卖军器,贪污狎妓,侥幸逃脱一劫,却不思悔改,鼓动都察院众御史叩阙,实乃罪不容恕,靖远伯兵部尚书王骥,查察不力,蓄意包庇罗通,应当一同追究。”
    “此外,王骥奉诏剿灭苗乱,忧惧避战,致平越军民于不顾,拥兵自重,失人臣本分,亦当重惩,请陛下明鉴。”
    要说罗通一案,也算拖延日久了。
    早在去年春互市之事的时候,他就被锦衣卫抓了,但是后来因为牵扯到王骥,所以迟迟都没有判决。
    这一年的工夫,风起云涌,朝廷上下诸般波澜,众人都险些要将这人给忘了。
    结果,却在这个时候被提了起来。
    当下,便有内侍将奏疏呈到御前,天子仔细看了看,旋即便道。
    “苗地之乱虽平,但平越血书,朕仍字字在心,王骥率师讨伐不臣,却不能安民平乱,此非失职,更乃渎职,若不严加处置,平越数万冤魂难安,念在王骥曾于国有功,传旨,削去王骥靖安伯爵位,罢去一应官职,流放铁岭卫戍边,其余涉及人等,一概论罪。”
    王骥的结果,其实早已经注定了。
    平越的一封血书送到京师,无论王骥到底是不是挟寇自重,他的战略到底是否有错,都不重要了。
    数十万军民被迫易子而食,而且还被人在朝堂上捅了出来,朝廷无论如何都是要给个说法的。
    也就是王骥身上还有个靖安伯的爵位,不然的话,他怕是连命都保不住。
    如今的情况,保住了性命,止罪于一人,未牵连家族,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因此,即便是和王骥有交情的大臣,这个时候,也没有人站出来多说什么。
    于是,于谦拱手领命。
    旋即,天子再度开口,问道。
    “刑部,依照大明律例,罗通一案,该如何处置?”
    说起来其实有些可笑,王骥的事情闹得这么大,但是实际上,仅凭平越的那封血书,最多削去他的爵位,罢职为民,还不至于流放。
    因为,这事情闹得再大,毕竟还算是在朝廷博弈的政治范畴之内,并不能算是什么大罪。
    真正让王骥被流放铁岭的,是他包庇罗通,欺上瞒下的罪过,这才是明文写在大明律当中的。
    所以,王骥的处置,天子直接就定了,但是到了罗通,却需要询问刑部的态度。
    而这件事情,很明显兵部和刑部是通过气的,刑部尚书金濂大步出列,拱手便道。
    “陛下,罗通倒卖军器一案事实清楚,依例,私自倒卖军械,视同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