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四百三十九章:王疯子

第四百三十九章:王疯子(1/2)

热门推荐:
    不仅是朱祁钰,站在一旁的俞士悦也是一阵愣神。
    作为于谦的老友,他的这种感觉,尤为明显。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俞士悦早就有所察觉。
    大约是从土木之役之后的那段时间起,于谦临危受命,被天子倚为重任,在朝中声望愈隆,紫荆关之战结束后,更是被加官进爵,荣宠日盛。
    但越是如此,于谦就越变得不像于谦。
    他认识的于廷益,有社稷抱负,国家胸怀,觉得不对的事情,哪怕不是自己管辖的范围,也向来是直言不讳,从来不会瞻前顾后,自我怀疑。
    与此同时,虽然秉性刚正,但是于谦却不是不懂权变之辈,以正合,以奇胜,兵法之道,在朝局斗争当中,同样适用。
    于谦年纪轻轻的就能走到这一步,要是光靠“刚正不阿”,早就被打压下去了。
    但是这段时间以来,于谦却变得有些忧心忡忡,谨小慎微甚至有些时候,他的所作所为,让俞士悦觉得有些自相矛盾,摇摆不定。
    先是除了军政上之外,其他的事务于谦一概不再谈论,然后便是屡屡顶撞天子,仿佛变成了个愣头青一样。
    上次撤换征苗总兵官的事情,俞士悦就觉得,于谦和天子的反应,都有些过激。
    但是很多事情,即便是老友,也并不适合讨论。
    俞士悦知道,肯定是有什么事情,让于谦又钻进牛角尖里头了。
    他虽有心帮忙,但是这种事情,除非于谦自己说出来,他是不好开口主动问的。
    可现在,他明显能够感觉到。
    那个锋芒毕露,意气风发的于谦,似乎又回来了!
    再度成为所有人目光的焦点,感受到四面八方投来的,或是质疑,或是不解,或是敌视的眼神。
    于谦却依旧从容,凝视着底下的使团三人,开口道。
    “方才陈总宪问,使团为何不请示朝廷之后,再行决断,但是要于某来说,何必请示?”
    一如既往的言辞如刀,于谦声色俱厉道。
    “太上皇北狩之后,也先屡次以太上皇之名,送文书,口谕至我大明,索要财帛,金银,乃至土地。”
    “朝廷早有诏谕,圣驾御物皆不可以轻信,纵有太上皇诏谕送达,亦是伪诏,不得遵行。”
    “此诏自土木之后便已晓谕边境各处,朝廷上下,使团出使难道不知此诏吗?”
    话音落下,张軏等人顿时变得脸色惨白。
    于谦的这句话,是在从根子上瓦解他们最后的依凭。
    事情发展到了现在,他们唯一剩下的护身符,就是圣命难违这四个字。
    但是现在,于谦在直接了当的说,身在虏营的太上皇,他的命令,根本就不能算是圣命!
    殿中群臣先是一愣神,旋即便掀起一阵嘈杂的议论之声。
    于谦所说的诏谕,的确是有。
    但是那是土木之役之后,为了防止也先假借太上皇的名义,叩关夺城,所以才晓谕边将的诏旨。
    不过,如今瓦剌大军已退,朝廷上下也就没什么人,再提起这道诏旨了。
    却不曾想,被于谦在这个时候翻了出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战已经结束了,那么这道诏谕,到底还算不算数,或者说,太上皇的诏旨,到底作不作数?
    这才是关键!
    想通了这一节,殿中群臣,尤其是三品以上的大臣,望着于谦的目光中,多了几分莫名的意味。
    于谦在迎回太上皇的事情上是什么态度,他们多多少少都有所察觉。
    但是现在,于谦是在做什么?他在否认太上皇诏旨的法理性!
    这背后代表的意义,可非同一般。
    这位朝野敬仰的于少保,终于也要真正踏上天子的船了吗?
    群臣心思各异,议论纷纷。
    武臣这边,却有不少人已经坐不住了。
    张輗率先道。
    “陛下,当初晓谕边将之时,乃是战时,且因也先诡诈,我朝廷难以辨明是否真是太上皇之命,故此方拒一切诏命。”
    “现如今大战已息,袁彬又是太上皇的亲信之人,并非假传诏命,若不遵行,岂非抗旨犯上?故臣以为,于少保所言过于偏颇。”
    紧接着,焦敬也忍不住出言,道。
    “不错,陛下,所谓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太上皇虽在迤北,仍为我大明之君,先时传谕边将,乃是勿要遵行伪诏,然袁彬亲到使团传谕,当非所谓伪诏,岂能不遵?”
    太上皇诏旨的法理性,是英国公府和太后党共同的利益点。
    涉及到这一点,哪怕有再大的裂痕,双方也不约而同的重新站到了一起。
    “呵”
    纷乱的议论声当中,忽然传出一声嗤笑,众人循声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