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八百一十五章:太子出阁

第八百一十五章:太子出阁(1/3)

热门推荐:
    最新网址:翌日,旭日初升,天光浩渺。
    此番虽然是太子出阁仪,但是实质上,其实是一次向天下人宣示东宫储君身份的仪典。
    尤其是在当初事急从权,皇太子册封仪典未行的情况下,这次太子出阁一应的安排,都是依照册封仪典为蓝本的。
    实话说,最开始礼部递上仪注的时候,心里是有些打鼓的,觉得是否有些过分大操大办了。
    毕竟,虽然朝野上下都希望有这么一次盛大的仪典,来昭告天下储君邸定,但是,毕竟如今天家的情况特殊,不少大臣都觉得,从天子的角度来说,太子出阁,应该是越低调越好的。
    但是,胡老大人说没事,也便递了上去。
    果不其然,论对天子的了解,底下的这些官员,和胡老大人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
    他们在担心仪典过分盛大,惹得天子不悦,可事实证明,仪注真的递上去了,天子不仅没有觉得太过盛大,反而觉得有些不够盛大。
    大明如今册封太子的仪典,一共有两套定制。
    一套是开国时定下的,主要是在洪武年间用过,其盛大浩繁,难以言述,处处彰显太子之尊贵,储君之威仪。
    天子御奉天殿授皇太子册宝,文武百官,使臣,僧道,耆老俱立奉天门外,车輅,宝马,宝象,虎豹,鼓乐,仪卫,甲士,各有其位,礼法森严,气度堂堂。
    彼时中书省尚未废除,其制之下,天子宣诏,皇太子受封,丞相跪奉玉圭,金册,金宝,皇太子执圭正位,受百官朝贺迎奉,可谓繁盛之极。
    这套规制,堪称是举朝上下,最宏大之盛事,其浩繁程度,甚至要高过登基大典。
    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册封太子比登基大典更重要,最大的原因是,举凡登基大典,更多的是在先皇驾崩之后不久举行。
    为表孝道,虽重要繁复,却不可过分盛大,其次便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先皇驾崩,新皇未立,朝局不免动荡,这种状况下,登基大典更多像是仪程,自然不会准备的过分浩繁。
    可册封太子,乃是纯粹的大喜之事,而且,基本上都是天子登基数年,稳定局势之后,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因此,盛大繁复,也就可以理解。
    这套典制,从洪武沿用到永乐,虽然后来中书省被废,但是,历代皇太子及皇太孙册封,仍旧是照此办理,不过因中书省之废,稍加变通而已。
    而迄今为止,历代皇太子中,唯一没有用这套典制册封的,就是太上皇。
    这也是第二套典制的由来。
    太祖皇帝所制定的这套册封仪,固然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彰显皇太子的地位之尊崇,储君权威之盛大。
    但是,只一个缺点,就是需要皇太子配合的地方很多。
    按理来说,这不是什么难事,有引导官带着,皇太子所要做的,无非是按照典制行礼,执圭受贺罢了。
    可就是这一环,在当时却成了难事。
    那时先皇登基不久,喜得长子,兴冲冲的想要册封为皇太子,但是,当时的太上皇,才刚满一岁,名字刚上玉碟,路都走不稳当,还习惯半爬半走,偏当时先皇又催的急,可给礼部的老大人们给为难坏了。
    如此庄重盛大的仪典,总不能作为主角的皇太子,站着站着就趴下了吧。
    于是,这个时候,刚刚升任礼部尚书不久的胡老大人,就站了出来,向先皇建议,可以重新制定一个册封仪。
    虽然当时有很多人觉得这么做有违旧制,但是,胡老大人向来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人。
    在得到了先皇的准许之后,大刀阔斧的对皇太子册封仪进行了修整。
    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将皇太子至殿上受册宝,改为了命使持节至文华殿授册宝。
    如此一来,皇太子要做的事情就非常简单了,规规矩矩的坐在文华殿的座上就可以了。
    剩下的事,自有其他的大臣包办负责。
    有了这次成功的先例,这一次的出阁仪典,礼部也是照此办理,但是,到了天子那,他老人家却觉得这么做不妥当。
    要知道,这套新的仪典,是为了适应当初的特殊形式,所做的简化版。
    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却不够盛大,难以彰显储君社稷之本的地位。
    当初册封的时候,皇太子实在太小,路都走不稳当,所以只能如此‘委屈’。
    但是,如今的这位皇太子,就算仔仔细细的算,也有三岁半了,不仅能走路,而且知礼仪,能读书,完全可以按照旧制举行仪典。
    为了这件事情,礼部又重新商讨了许久,最后,还是胡大宗伯再次拍了板,拉着户部的沈尚书进宫了一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胡大宗伯说太子尚幼,且毕竟是出阁,不是册封,不宜过分浩大,沈大尚书在一旁可怜兮兮哭穷打滚(划掉),最终,才劝得天子改了主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