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 【番外七】

【番外七】(2/3)



    “然也,”王鄘详细讲述,“岛上分为三股势力,一为虾夷野人,二为日本移民,三为汉人移民。我那乖孙儿来信,他在虾夷县引种水稻,岛上各族百姓皆顺服。那里以前是不产米的,今后就有大米吃了,且口感上佳,种出来的大米皆为良品。”

    费映环赞许说:“此大功一件,贤弟养了个好孙儿。”

    又聊一阵,王鄘说:“灵翁,天色已晚,移驾寒舍住几日如何?我有一方大池塘,养了许多鲤鱼草鱼,饮茶垂钓说不出的惬意。”

    费映环婉拒道:“我这次回铅山定居,有的是时间闲游,鹅湖镇挨着上饶,待安顿好了再去。”

    “那咱们就约好日子,”王鄘笑着说,“届时再请周边的耆老和名士,一边钓鱼饮茶,一边吟诗作赋。”

    费映环笑道:“此亦美事。”

    众人移步至甲板,费映环极目远眺,在昏暗的江面上,隐隐可见渔火如豆。

    知府侯昌趁机诉说政绩:“老公爷容秉,如今这广信府,可谓是物阜民丰,人丁比崇祯年间翻了两番。人口虽多,百姓却能得温饱。家中田地不够的,都进了茶厂和纸厂。特别是纸厂,广信府诸县所产纸张,放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另外,如今商业大兴,广信府又是四省通衢,只这货物运输就能养活无数人口。”

    费映环点头说:“实属不易。我还记得年轻那会儿,大约每过十年,就要闹一回饥荒。铅山县还立了座白菜碑,知县带着百姓一起啃白菜,劝导富户捐粮救活了无数饥民。”

    王鄘笑道:“全赖陛下开拓之功,海外已有多个产粮地。每年无数粮食运回,沿海数省皆不愁吃的,粮价也日渐稳定下来。不像前明那会儿,每年漕运耗费无数,南方各省粮价跟着涨。”

    “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开疆万里,四海归服,此自古未有之盛世。”知府侯昌继续拍皇帝马屁。

    王鄘笑道:“若非我已老迈,怎也要去北海、葱岭、大宛看看。特别是北海的属国城,看报纸上说,去年建起了苏武庙,苏属国泉下有知亦可安息了。”

    当夜,王鄘在船上歇息,翌日清晨拜别归家。

    费映环和娄氏继续坐船西行,当天中午抵达鹅湖镇,消息迅速在四里八乡传开。

    费氏各宗子弟集体出动,扶老携幼前来迎接,附近百姓也纷纷来瞻仰老公爷的风采。

    “老爷,可还记得我?”一个老丈由孙辈搀扶着上前。

    费映环有些老花眼,戴上眼镜仔细端详,随即欣喜道:“你是……剑胆?”

    剑胆笑道:“就是我啊!”

    费映环问道:“琴心和酒魄可还在?”

    剑胆伤感道:“都已经没了。”

    “是啊,你们年纪也不小了。”费映环叹息。

    琴心和酒魄的后人,纷纷上前拜见,费映环和娄氏都跟见到自己的儿孙一般,怎么看都觉得格外亲切。

    费文蔚突然在人群外嚷嚷:“老公爷,老公爷……你们快放我过去!”

    这货一番折腾,终于获准拜见,但他的叔伯们却没啥好脸。当然,家丑不可外扬,酒魄子孙们打官司分家产的事情,不可能闹到费映环面前。

    娄氏扫了一眼,指着那群孟加拉人问:“这是你买来的仆从姬妾?”

    费文蔚端端正正回答:“回禀老夫人,晚辈闲不住,便去了孟加拉闯荡。已在孟加拉那边,白手起家挣得良田万亩,这些都是晚辈从孟加拉带回的,明年还要带一些同乡去孟加拉发财。”

    费映环赞许道:“有志气,有义气,孙辈这般出息,酒魄也能含笑九泉了。”

    此言一出,知道费文蔚底细的乡邻,纷纷掩嘴偷笑,同时又对其羡慕无比。

    费映环当年兄弟四人,四弟封侯定居湖南,几乎没怎么回来过。

    另外两个兄弟已经病逝,留下一群不成器的儿孙,此刻就住在鹅湖费氏老宅里。不说大富大贵,日子还算富裕,其中一个纨绔子弟,还因为殴人至死流放雪区——若非看在费家面子上,早就秋后问斩了。

    费映环、娄氏夫妇,被侄子、侄孙们簇拥着回家。

    一路询问状况,当然是报喜不报忧,只说长房家的老四学习好,公费就读于南昌大学,未来几年多半能考上进士。兄弟俩留下十多个子孙,也就这一个成器的,算是未来的门面人物。

    费映环早先每年都要回家祭祖,65岁以后就没再走动。如今十多年过去,再回故乡老宅,触目生情,感慨良多。

    可惜,大都是些生面孔,年轻辈一个都不认识。

    路上偶有老人上前打招呼,费映环和娄氏虽记不清了,却都感到非常高兴,让随从递上些铜钱做见面礼。

    在费家老宅用过午餐,费映环便带着妻子娄氏,迫不及待的去乡间熘达。

    宅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