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 347【盐法改革】

347【盐法改革】(2/3)

中院军方向。

    张铁牛带兵在通州(南通)登陆,还没开始攻城,守将就派出使者,说想到南京进行谈判。

    只要赵瀚答应他们的要求,江淮产盐区的起义军愿意全部投降。

    张铁牛不敢怠慢,立即把使者送往南京。

    这里的起义军,少部分是盐枭,大部分是灶户。若是打仗杀伤太多灶户,今后谁来煮盐?灶户起义之后,这半年来盐价飞涨。

    盐军使者有好几人,为首者叫做田仰。

    “叩见赵天王,万岁万岁万万岁!”田仰带着众人跪地齐呼。

    “起来说话。”赵瀚笑道。

    能被盐枭和盐户派来做使者,自然不可能是懦弱胆小之辈。见面就跪拜高呼万岁,无非是给赵瀚戴高帽子,想换取赵瀚的同情而已。

    “谢赵天王!”

    等这些人都起身之后,赵瀚问道:“你们有什么要求,一条一条说出来吧。”

    田仰说道:“请赵天王恢复食盐正课!”

    “这个要求让我很意外啊。”赵瀚忍不住笑起来。

    明承元制,把百姓编为灶户,每户计丁煮盐,每年上交一定食盐给官府。这些需要上交的食盐就叫盐课,也称“额盐”。

    随着时间流逝,一部分灶户富裕起来,或者是勾结官员,形成灶户当中的恶霸。他们霸占其余灶户的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灶户,却还要继续给官府纳课,于是造成大量灶户逃亡。

    另外,盐课之外的食盐,又称“余盐”。

    余盐刚开始只能官府收购,接着又可以让商贾收购,官府和商贾往往压价,导致灶户被迫贱卖余盐,同样把灶户折腾得大量逃亡。

    盐课、余盐制度,对灶户都非常不利,于是纷纷偷着卖私盐。

    为了制止私盐泛滥,至万历末期,已经取消额盐、余盐之分,让灶户直接用银子交盐课。

    结果,灶户变得更惨!

    官府、商贾联合盘剥,灶户哪来的银子交盐课?

    在明中期被视为恶政的“纳盐正课”,如今到了明末,灶户们造反之后,居然请求赵瀚恢复。

    这些年来,赵瀚召见了许多商贾和士子,同时又跟庞春来、李邦华等人反复讨论。一直在商量如何改革盐法,但讨论了无数遍,都没人提出恢复“正课”。

    只因为,没人站在灶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赵瀚问道:“为何想要恢复正课(食盐实物),直接交银子不好吗?”

    田仰说道:“官府和商人压价,灶户卖盐入不敷出。若交银子纳课,灶户所剩无几,根本就吃不饱饭。”

    “听你说话,似乎读过书?”赵瀚问道。

    田仰拱手说:“在下为家中次子,父兄卖私盐为生,因此从小有钱读书。”

    赵瀚又问:“既是私盐贩子,为何帮着灶户说话?”

    田仰回答道:“私盐生意也不好做,自万历朝改革盐法之后,官府和商人带头贩卖私盐。市面上若有十分食盐,则七分私盐、三分官盐。私盐之中,又有一半是官员商人所出。大盐枭也还罢了,小的私盐贩子,哪里争得过商贾?”

    好嘛,明末市面上流通的食盐,70%都属于私盐,其中一半还是官府和商人在卖。

    这让崇祯皇帝如何收取盐税?

    但更诡异的是,崇祯朝的盐税,是整个明朝收得最多的!强行收取,勒令每个盐场,必须交多少上来。

    赵瀚这边早就制定了政策,因为广东也产盐,打算把广东的新盐法移植过来。

    赵瀚对这些盐军使者说:“第一,我会取消灶籍,今后没有什么灶户;第二,取消盐课,不仅是正课,盐课的折色银也会取消;第三,依靠地域之分,把各盐场转为造盐工厂,灶户都转为煮盐工人。”

    田仰听得目瞪口呆,仔细思索之后,问道:“造盐工厂算谁的?是官府的?还是商贾的?工厂盘剥工人又如何?”

    赵瀚解释说:“盐场的地皮,归官府所有,租赁给特许商贾。商贾自建工厂、自制设备、自负盈亏,但只为期三十年。三十年过后,盐场地皮会重新招商租赁。至于煮盐工人,官府会制定最低月薪。如果工人不满意待遇,随时可以离开,去自谋其他营生,我不会把你们捆死在盐场。”

    “工人不用再交正课,也不用再交盐课银?”田仰问道。

    “不用。”赵瀚摇头。

    田仰又问:“特许商贾开盐厂,我们这些盐兵也可以吗?”

    赵瀚笑道:“我给你们三个特许名额,你们自行分配。也可多人合资入股,共同拥有一个特许名额。”

    制盐工厂虽然私营化,但盐厂地皮却在官府手中,离了合适的地皮就不能煮盐。就算能煮盐,成本也会急剧提升,等于政府还是能管控盐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