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走进不科学 > 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

第四百零四章 徐云的选择(2/4)

热门推荐:
之深远,恐怕足以媲美当初希格斯粒子的发现了。

    随后潘院士顿了顿,想到了什么,又看向了徐云:

    “小徐,你应该知道这颗孤点粒子的价值,所以我和赵老想问问你,你自己对它有没有什么想法?”

    “想法?”

    徐云微微一愣,不过很快便理解了潘院士的意思。

    某种程度上来说。

    这是一个新物质在被发现后,必然要讨论的一件事。

    也就是......

    荣誉的分配。

    只见徐云思索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莫名的神采,认真的望向了潘院士:

    “老师,相关内容见报的时候,负责人那栏只要写上您和赵院士的名字就行了,我的话.....给个名字蹭点曝光就成。”

    “.......?”

    徐云的这个回答显然有些超乎潘院士和赵政国的预料,这两位华夏量子与粒子领域的顶尖大老,齐齐宕机了好一会儿才回过了神。

    只见潘院士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脸上浮现出一丝郑重:

    “小徐,你说的认真的?你应该知道这个成果的概念。”

    “这可不是单纯的S一作二作的位次问题,而是一个足以载入科学史的发现,把它提到多高都不过分。”

    “虽然你从整个项目上来说只提供了一条微粒轨道,但如果没有那条轨道,我们后头一切的成果都将只是空中楼阁,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么深入的研究。”

    “小徐,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徐云坦然的点了点头。

    在今天试验过后,他当然知道孤点粒子的价值。

    很早以前提及过。

    如今的物理学界每年都可以发现五到八种新粒子,但这些粒子都属于复合粒子的范畴。

    它们实际上的本质,都依旧离不开现有的粒子模型框架。

    也就是当初提过的四大类、61种微粒。

    最近一次被发现的基础粒子,要追朔到2012年。

    当时欧洲核子中心发现了传说中的上帝粒子,也就是传递质量的希格斯粒子。

    接着在2013年,希格斯便获得了诺奖。

    再往前则是轻子中的τ子,发现于1975年。

    在1995年,它的发现者马丁·佩尔获得了诺奖。

    还有被汤川秀树发现的π介子。

    虽然这个霓虹人在政治上非常靠右,说出过某些极其恶心的言论。

    但在客观事实上他也确实发现过π介子这个全新微粒,并且凭此获得了诺奖。

    所以毫不客气的说。

    即便孤点粒子最后被证明不是标准意义上的暗物质,它依旧具有冲击诺奖的资格。

    换做任何一个人,可能都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但唯独徐云例外。

    首先。

    从贡献上来看,徐云的贡献显然不算是低,但也远远谈不上首功。

    他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潘院士所说的计算出了微粒轨道。

    此后有关孤点粒子大部分的研究工作,其实都是潘院士和赵政国带队完成的。

    硬要把贡献进行排名的话。

    他其实有些类似正常历史中的小麦——位列潘院士和赵政国之下,其他人之上,稳居第三。

    况且退一步来说。

    即便徐云真的是孤点粒子的发现者,想要以此获得诺奖也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依旧是以上面的几个诺奖得主为例。

    希格斯的贡献是提出了希格斯势和希格斯场,描述了希格斯粒子的耦合作用。

    汤川秀树也计算出了汤川势——这是核力的灵魂。

    更具代表性的则是马丁·佩尔。

    他在发现τ子后,直到1995年弗雷德里克·来因斯计算出了中微子的预期通量,才被共同提名了诺奖。

    也就是孤点粒子肯定是个诺奖级的概念,但徐云的贡献远远达不到单独获奖的高度。

    一个新粒子想要获得诺奖,不是说你发现它就行了,而是要提出更深入的模型或者研究报告。

    理论上来说。

    除非你发现了引力子,否则任何微粒都做不到单靠‘发现’就能获得诺奖。

    而现在的徐云你即便给他合适的设备条件,他也做不到这种程度。

    也就是通俗的能力有限。

    如今他的能力就是百人A级别,上头还有千人和院士呢,远远没有达到诺奖的高度。

    作为一个强迫症青年,他其实更期望自己能够靠着真才实学得到那个荣誉。

    就像上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