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 第十一章 这还怎么帮点名?

第十一章 这还怎么帮点名?(1/2)

热门推荐:
    周清源和黄培都理解错了。
    王浩自认为确实是优秀,可也到不了超越数学老教授的程度,尤其是知识的积累方面,他肯定是赶不上老教授的。
    他只是站在了两人的肩膀上。
    《教学的馈赠》帮助持续不断的获得其他人,对于讲解的理解、感悟以及正确思考。
    当他们只是就一个问题思考,还不确定正确与否的时候,相应的‘正确’内容,就已经反馈到了王浩的脑海里。
    所以,他只是集合了‘三人’的智慧,准确的说,是四人,包括周清源、黄培、孙建,以及他自己。
    周清源、黄培都是数学教授。
    孙建也是数学博士。
    他们对于特定问题的理解、想法,肯定不是普通学生可比,但也很难带来太多的灵感值。
    等到了餐厅里,王浩坐下来研究系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他本来以为能增加很多灵感值。
    事实并非如此。
    【任务一】
    【灵感值+2,灵感值:31。】
    【任务二】
    【灵感值+12,灵感值:19。】
    b级难度的偏微分方程共性求解研究,灵感值只增加了两点。
    d级难度的一维非齐次方程研究,灵感值也只增加了12点。
    这个数值不算多。
    对比一下,第一堂课就让c级难度的傅里叶变换算法研究,提升了一百多点的灵感值,而d级难度一维非齐次方程研究,就只提升了十几点,两者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这或许是因为,新获得的都是知识,是理解,而不是灵感。”
    “研发,是需要灵感的。”
    “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肯定比不上博士、教授,但他们的想法,或者说灵感,不一定比博士、教授差。”
    “另外,学生数量比较多……”
    后面一条也很关键。
    《教学的馈赠》能集合所有人的正确理解、正确想法和思考,自然覆盖的人数越多越好,博士、教授脑子里,优势的地方是知识,而不是创意、灵感。
    在知识的掌握方面,他所拥有的就足可以支持做前沿探索,掌握一些其他的知识、其他的理解,并不一定会对研发有帮助。
    ……
    当晚。
    王浩再认真看了一遍教案,确定一切都准备充分。
    他正准备下楼去逛一圈,就发现收到了几封邮件,邮件都是来自《计算机数学与信息工程》杂志。
    有三封是通知审稿通过,相关论文会刊印在下下周出版的杂志上。
    还有几封是提醒版权、法律纠纷等问题,其中有一封则是要求填写资料,以便杂志社可以把稿费汇入账户。
    王浩顿时变精神了。
    他仔细阅读了每一封邮件,随后填上了账户信息。
    提交、发送!
    三百欧,到手!
    王浩稍稍有些小兴奋,第一次投稿就能通过,而且是三篇全部通过,是他都没有想到的。
    虽然对自己的研究有信心,但最初的想法是,论文会被打回修改,再提交申请也不一定都能通过。
    现在三篇都通过了,还确定刊印在下个月的杂志上。
    王浩抑制不住内心的期待,仔细研究起《计算机数学与信息工程》,他找到一大堆的相关资料,研究着论文会占据多少页、会占据一期杂志的页数比例。
    等等。
    手机响了。
    王浩抬头扫了一眼,发现是个未知号码,他有些不情愿的拿过来,接通了电话就听到对面说,“是王浩、王老师吗?我是孙建,我们下午在顶楼图书馆见过。”
    “孙建啊!有事吗?”他稍稍有些惊讶,还真是个意外的来电。
    “我没事,是你有事。”
    “什么?”
    “你打开学校论坛,有个帖子正说你呢!”孙建提醒了一句说道,“里面说你,上课体罚学生。”
    这个消息实在是很意外。
    王浩带着疑惑打开学校官网,找到了论坛入口登录进入,就看到一篇名为‘微分课讲师体罚学生’的帖子。
    帖子里有一张图片。
    两个学生站在第一排角落座位,还有个老师在前面讲课。
    虽然图片上的人物都被模糊处理,但王浩看一眼就能想起,是在给物理专业上课时的场景,当时他让两个学生站着听课。
    帖子下方好几个人及时跟帖,表示确实有学生上《偏微分方程》课被罚站。
    再下方还有几十个跟帖。
    在西海大学的校园论坛里,帖子算是非常火爆了,两个多小时就有几十个回复,足以证明好多人都关注。
    王浩仔细研究分析了一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